端午节随想原创

发布 2021-10-15 02:24:28 阅读 5070

篇一。儿时的端午节,虽然已过去二十余年,但孩童的欢快嬉戏、大人们的劳作忙碌、乡情的热情传递,总是萦绕在记忆深处,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儿时的家乡,是一个绿树环抱、鸟语花香的村庄。一到端午节,大人们都会赶在天亮前起床,将头天包好的粽子,洗好的咸蛋和大蒜头放进锅里煮熟,交代还在睡觉的孩子们别忘了吃。听到孩子迷迷糊糊的应答声,大人们就赶到田里割麦插秧,抢种抢收去了,最忙的时候要到夜晚天色大黑才回家。

端午粽,那清香翠绿的粽叶为童年的端午节增添了悦目的色彩。端午节前一天,母亲会早早地把糯米泡上,把粽叶煮好。要是赶上好天气,全家就围坐在自家院子里包粽子。

粽叶在手中翻飞,欢声笑语在农家小院飘扬。粽子包好后,母亲将它作为节日人情赠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传递着村寨的农家情谊。

端午节最忘不了的,还有每家每户都提前用黄泥巴腌制的鸡蛋和鸭蛋。咸蛋下锅煮熟后,一切四瓣,蛋黄红澄黄亮的,直流油。这种美味对孩子们**力很大,若有其他小朋友闻香而来,母亲便热情地一人手里塞一个,我和弟弟去别人家,也会得到同等待遇。

直到现在,一听到从老家捎来黄泥腌蛋,我仍会馋得直流口水。

跟咸蛋一起下锅的,还有带着枯梗的大蒜头。爷爷奶奶会在端午节前反复提醒父亲母亲,煮咸蛋的时候别忘了煮大蒜头,要叮嘱孩子们吃,说是端午这天吃了可以消除炎症,预防疾病。煮熟的大蒜头没了生蒜的辛辣,有种淡淡的咸香味,我和弟弟通常会乖乖吃掉一两坨。

对我们来说,长辈的关爱比煮蒜头的味道更美。

儿时的端午节,是亲情、友情、乡情的真情流露,是淳朴、厚道、友爱的传统再现。虽已远去,却记忆犹新。

篇二。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荆楚一带又称为端阳节,且有“大端阳”、“小端阳”之分。

五月初五过“小端阳”,五月十五才是“大端阳”,五月二十五还有“末端阳”,所以记忆中整个五月荆楚大地都萦绕着糯糯的粽香。

在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盛大祭祀节日里,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草、画额、红丝缠臂等方式来缅怀忠节、寄托对生活的期盼与祈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有说为纪念伍子胥的,也有说为纪念曹娥的,但最广泛也最被众人认可的是纪念因都城沦陷而悲愤怀沙投江自尽的屈原的。也只有这位被司马迁赞为“可与日月争辉”,并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伟大诗人、政治家、思想家,才能成就中华民族这一长长久久的传统节日。

屈原,生于天下七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为楚国皇室贵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枝独秀,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仅有楚、齐两国。而此时的楚国,内有上官大夫、靳尚等人奸臣当道,外有强秦虎视眈眈。

屈原深知楚国的内忧外患,他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开展变法革新,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然而由于楚国腐朽贵族的抵制以及上官大夫等群小的诬陷,屈原谏言屡屡受阻并被楚怀王及顷襄王疏远隔离,二度流放至汉北、沅湘一带,失去其一展抱负的平台。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陷楚国都城郢,顷襄王弃城而逃,百姓流离失所,这一结果令屈原万念俱灰,于哀痛愤怒之下写下《哀郢》抒发其思君、爱国、忧民的凄怆情怀,并流露出“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决心。

公元前277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怀沙投入了汨罗江中,以身殉国。这纵身一跃,不仅成就了屈原人格的完整与伟大,亦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崇高的象征符号。在文学领域对文人最高的称赞莫过于“**”二字,风即为《诗经》,骚则是《离骚》,由此可见屈原极高的文学成就及其高尚情操对中国文学历史的巨大影响。

屈原不仅仅发明了骚体,并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先河,同时还是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思想先驱。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文人学士纷纷游说诸国以宣传自己的学术主张,“朝秦暮楚”司空见惯,并没有必须忠于故国的思想观念。而屈原其毕生的信仰在于辅佐楚王,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其热烈而忠贞如一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自屈原开始得到传扬。自屈原之后,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无数能人志士前赴后继,以一腔爱国热血铺就兴国强国路。

爱国情怀从公元前277年那个五月五日起,就始终是激荡在民族历史乐章中最激昂奋进的主旋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他始终如一的信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他的忧国忧民情怀,在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年代,他的纵身一跃成就了一个民族最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是沧浪之水洗去了他身上的污垢,而是屈子诗魂净涤了沧浪之水。他如日月之光,在黑暗中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如幽兰香草,在浑浊中孤芳自赏、馥郁芳华。

又是一个承载着绵绵诗意与淡淡忧思的端午,跨越两千年的历史光阴,掸落战火纷争的尘埃,那位沐兰汤、着彩衣的诗魂独自向我们走来,汨罗水激荡千年从未平静,屈原,一个厚重的历史标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一部分。让我们怀着思念、敬仰,轻轻说声:端午安康!

篇三。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王国维先生在《论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超脱于渊远流长的传统屈骚批评,引入了西方原始思维理论的视野和批评方法,用"想象"这一概念来揭示屈骚的文学特征。三闾大夫的作品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着他内心“亲”“仇”二字的纠结与苦痛,诚然“非儇薄冷淡之夫所能托也”。

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端午节最终会从那么多历史人物的附丽中选择屈原?一个充分的理由是,正直峻洁,刚正不阿如屈原,他的人格魅力已经超越了民族、国家之别。

爱国精神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最为崇敬的精神,每个钟情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人,都会在爱国精神的引领下实现其个人理想。中华民族从无数个分散的小国,走向民族的大融合,这样的凝聚力,正是深深根植于自己对民族和国家的爱的精神。这不仅是屈原精神最终的核心,也是屈原能进入端午节俗主体内容的强大力量,更是屈原代表中华民族爱国精神走向亚洲和世界的文化密码。

在传入日本时以“保生护命”为目的的中国端午节,经过自古代起日本社会的长期改造,最后变成了一个以实战练兵、炫耀武力为目的的“尚武之节”。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从昭和二十三年,即2023年开始便将端午节设为法律层面上的传统节日。而中国在2023年才开始对端午节实行立法保护,差不多晚了半个世纪。

迄今,东亚十几个国家都把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经过漫长的演变,每个国家的端午文化都会与自己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继续秉承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继续发扬着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

篇四。楚水《离骚》印记,神州《天问》聆涛。

碑耸诗坛君熠煜,德渥乾坤士峻豪。

人生平仄潇。

艾草龙舟米粽,乡愁思缅情陶。

盛世国昌天地朗,物阜民熙草木娇。

中兴华夏翱。

篇五。炎热的夏季悄然降临,浓密的枝叶越发深绿,再过几天,便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古时,人们为了河里的鱼不咬他的身体,将包好的糯米一个个扔进河里。

一年一年,一代一代,几千年下来,不知从几时,命名为端午节。

在我幼年的时候,每年一度的端午节前,母亲就早早的把粽叶浸泡煮好。印象中家乡的滦河边,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芦苇,母亲很早就把粽叶采摘好了,捆几大扎挂在家里的墙壁上,让它自然风干。再泡好糯米,准备包粽子。

每每我都会坐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瞅着母亲娴熟的动作,用煮熟晾干的苇叶包住泡好的清香白白糯米,三折五折,在母亲手中很快变成了规则椎体,绑上麻绳,有棱有角,很是好看!

我学着母亲的样子也要求包一个试试,用勺子放好糯米,可是怎么折也还是有糯米往外漏,也折不出棱角来,折腾半天也没成功,白白浪费叶子,母亲微笑着摇摇头说:“等你长大了就会包粽子了。”我只好乖乖坐到一边,等吃……

时间不长,锅中沸水便掀起一股股的白浪,母亲端着盛满了粽子的蓝花瓷盘,稍微倾斜即将这些个“精致作品”倒入锅中,盖上木质圆锅盖,烧火加温。煮粽子很是耗时间,我总是迫不及待趁着母亲走开的时候,偷偷掀开锅盖看看熟了没有,自以为母亲发现不了,殊不知她对我的“小动作”了如指掌。随着一阵阵白色蒸汽冒出,清新浓香的粽子味道一直飘出屋外。

那时,总觉得端午节母亲亲手做的粽子最香,最好吃……

时光变迁,不知不觉大学毕业了,也就很难再吃到一次母亲亲手包的粽子了,从参加工作以后,一连几个端午节都是在贵州、云南度过的。南方也过端午节,当然也能吃上粽子,可是南方粽子咸味居多,总是喜欢放上肉,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口味儿,感觉油腻遮掩了糯米的清香,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家乡的粽子以甜味为主,有蜜枣的,豆沙的……吃的时候有人还喜欢蘸上红糖或白糖。母亲总会端一盘煮好的粽子放到木质方桌上,我们一家四口围坐,品尝母亲精心准备的粽子盛宴。食物虽简洁,却是浓情四溢。

粽子很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没吃上两三个就饱了,吃完后用手抹一抹嘴角的米粒,意犹未尽的是那甜甜的味道。

那时候的端午,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父亲和母亲却从不吝啬于节日的食物准备,他们是那样的热爱生活,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深深地感染着我,温暖着我,伴随着我成长,让我的童年留下很多甜蜜,让我学会用真情去温暖世界,温暖亲人和朋友。

端午临近,街上到处“粽子,粽子,新鲜的粽子……”的叫卖声,让我的脑海里又闪现出儿时看母亲包粽子的情景。我带着孩子买了一袋粽子回家,边吃边给他讲屈原的故事,讲自己小时候跟母亲摘苇叶包粽子的趣事……希望我的讲解也能给儿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粽子记忆,也能给予他成长中的温暖……

篇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从毕业,我就一直在外,很少回家。每到节日,都会勾起我对家乡的思念。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妈妈先将竹叶用热水浸泡三至四个小时,再一张张洗刷干净,就开始包粽子了。只见一张张竹叶在她的巧手下被卷成一个个圆锥漏斗形,迎接满满的白花花的糯米和各种馅料,米和馅都装好后,用手压实,然后用一根细麻绳捆扎,翠绿的粽叶在妈妈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

晚饭后,妈妈就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铁锅里,小火慢慢的煮上三四个小时,再让它焖到第二天的天亮。刚出锅的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竹叶清香。剥开粽叶,甜糯嫩滑、清香四溢。

端午节的早晨,我把艾叶用红毛线捆好,挂上纸葫芦,妈妈把捆好的艾叶插在屋门上,传说这样可以辟邪祈福。妈妈还给我系上了五彩线,千叮咛万嘱咐不要随便剪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告诉我,五彩线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

忙完这些,粽子也端上了饭桌,吃着香喷喷的粽子,大家有说有笑,开心极了。

端午节随想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前插艾蒿。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永流传。这首儿歌是奶奶教我唱的,那时我还小,对端午节还不了解,只能与奶奶胡乱地唱一番,根本不懂其中的含意。记得第一次接触端午节,我才6岁,我坐在奶奶的膝盖上,听着她讲。她说 在两千多年前,硝烟四起,战火不断,由于...

端午节随想

篇一。儿时的端午节,虽然已过去二十余年,但孩童的欢快嬉戏 大人们的劳作忙碌 乡情的热情传递,总是萦绕在记忆深处,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儿时的家乡,是一个绿树环抱 鸟语花香的村庄。一到端午节,大人们都会赶在天亮前起床,将头天包好的粽子,洗好的咸蛋和大蒜头放进锅里煮熟,交代还在睡觉的孩子们别忘了吃。听到孩子...

端午节随想作文

导读 五月初五端午节终于到来了,下面是关于端午节随想的作。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作文1 端午节随想。五月五,粽飘香,插艾叶,挂荷包 在无数孩子盼望中扳着指头数了无数次后,端午节终于来了。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提起屈原,相必大家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 政治家,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