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积累、学习是一种收获,学习更是让我们懂得体会生活的意义。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有时候,一空下来,就会想起,一丝一缕地把心填得满满的。等到要写,却发觉找不到合适的词,只能再放回到心底。因为太看重,所以,不敢碰,不敢写,生怕写坏了它,生怕写歪了它。
那还是十年前,我刚做老师的时候。一个学生——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社长,语文好到只要说出他的名字,整个年级都知道的人物。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个大题的现代文阅读竟得了0分。
匪夷所思的是,并非答错了,而是没有做。试卷上是触目惊心的空白。
我找他,问为什么。
他告诉我,用作考题的那篇文章,他读完第一遍,就哭了。他当然知道这是在考试,所以,再读一遍,还是哭,哭到无法思考。他决定先完成后面的试题。
直到把作文写完,回过来读第三遍,还是哭。于是,他选择放弃,即便还有足够的时间。
后来,教过许多学生,做过无数的阅读。不可避免的,我渐渐淡忘了那些学生的名字、忘却了那些文章的内容。可是,我一直记着有这样一个学生、有这样一张脸,那神情格外庄严,庄严到令我心生敬畏。
我们的学生真好,他们很认真地听课、很认真地笔记,很认真地追问:“老师,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我多想告诉他们:
不要管什么主旨,考完试,你再也不需要这些东西,再也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读书。
我问学生可曾为哪篇文章感动。没有。读《五人墓碑记》,读这五个人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统治集团,为一个毫无瓜葛的人“谈笑以死”——他们不感动;读《为了忘却的纪念》,读鲁迅和柔石相互扶持,“仓皇失措的愁一路”——他们不感动;读《三棵树》,读一个人在困境中拼命抗争——他们不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会进很好的大学,但是,他们的生命中少了一点温暖。那温暖并不一定能让他们获得一个好分数,但一定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美好的人。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我们是尽职的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那篇文章的手法是什么。我们无法置分数于不顾。
然而,我还是希望,多年以后,有人会记得,有这样一些文章,他读的时候流过泪;有这样一个瞬间,他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没有人可以追随世界走向永远,但在感动的那一刻,我们拥有了一切。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和分数无关,它属于心灵。
学会感动作文
因为感动,我们会用心去铭记生活的点点滴滴!心的颤抖,能给文人以灵感,给文字以生机,于是流水有情,落花有意!心灵的震撼,能给战士以勇气,于是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于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 灵魂的感动能给政客以清廉,于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学会感动...
感动,作文,感动作文
感动,不一定是生死相救也不一定是舍生救人的事,生活中母亲对我们的关爱里也留下了感动的足迹。是她给了我们生命,是她带我们跨越了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她就是伟大的母亲。记得有一次,我数学只考了87,是我有史以来考得最差的一次,拿到试券的那一瞬间,我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起来。一整天,我的心情...
感动作文 感动时刻
姥姥病了,住进了医院,这已经是三年里的第六次了。星期天的时候,我和妈妈看望了奶奶。姥姥瘦了,她一向是一个福态的老太太,而如今,在病痛的折磨下,她的颧骨突出来了,两颊也没有了以往的丰满。而双手更是青筋暴露,枯瘦得像秋天脱了叶子的树枝。如果不是那熟悉的声音,我根本无法将面前的这个瘦骨嶙峋的老太太跟我的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