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田园世界

发布 2021-08-22 01:35:28 阅读 5700

作者:黄丽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3年第08期。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

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虽已进入诗歌当中,如曹操的《观沧海》,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等诗,但他们只是登临游赏而兴吟咏,或助兴己怀,或借以悟道,而不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与自己的观赏对象融为一体。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他能开拓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

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与其是完全融合为一体的,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置身大自然的感受,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再如《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兹,旧谷犹储今。营己有良极,过足非所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则,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是陶渊明回赠郭主簿两首佳作中的第一首。诗人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前四句生动地描写了田园夏日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人带来极大的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解脱出来,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宋代朱熹赞赏说: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虽然退居田园,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却也不同于那些佯狂避世、离群索居的隐士,他仍然筑室于人群聚居的尘世,但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何能身处人境而能离尘绝俗呢?诗人吟道“心远地自偏”,从而不仅道出了此诗的主旨,也道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的立身宗旨。

“采菊东篱下”四句正从心远地自偏引申出来。心无所系,居处僻静,故能采菊东篱而悠然自得,偶一仰视,高耸入云的庐山便映入眼帘。山间夕阳,飞鸟归林,就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人生真谛的感悟,那正是一种欲辨已忘言的境界,而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跃然纸上了。

二。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一开头就表述了作者对耕田生活的态度和认识。“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说明不劳而获、无所事事,是得不到安生的。

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虽然田家劳作辛苦,四体诚疲,但却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劳作后盥洗小酌,亦堪欣慰。

再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生活的劳动者的切身感受。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是,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

一种怡然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陶渊明在《移居》其二中写道:“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穿的吃的需要自己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这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虽然在南村有时也有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更深地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

三。记叙真挚淳朴的友谊。

诗人亲自参加劳动,接近劳动人民,和劳动人们生活在一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的艰辛,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如《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诗人直率地说出“昔欲居南村”的原因,是听说南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心地淳朴的人,诗人很乐意天天同他们相处在一起。写同“素心人”朝夕相处叙谈往事,我们似乎可以想见邻里之间你来我往、自由无拘的情状,言谈声笑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何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看似平淡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人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闲暇时,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经常在乡野闾里和劳动的村民共事往来,与农民相见时并不谈那些尘杂之事,只谈论桑麻等庄稼生长之类的话。诗人与村民的感情就在共同的躬耕自资的生活中产生,发展。

四。表现农村的贫困生活。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景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

“炎炎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兹”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诗人触目之处皆荒凉残破。动乱年代,农村的贫困生活可想而知。

在陶渊明52岁时,从事耕田生活已经12年了,这年他写了《丙辰岁八月中于巽舍获》。在诗中,我们已看不到诗人当年的书生意气了,劳动了12年,努力耕作,至老不懈,但长年的生活还是饥寒交迫,满足不了最低的生活要求。“饥者欢初饱”“悲风爱静夜”,在描写他的缺衣少食的生活感受上是多么让人难忘啊!

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既写出了农村的恬美、宁静,也描写了农村的凋敝和贫困;既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也诉出了饥寒交迫的苦楚。其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由此奠定。

黄丽霞,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陶渊明诗歌的田园世界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 应束带见之 以示敬意。他说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 田园...

诗歌的世界

翻开那珍藏已久的诗书,欣赏着那一首首古诗词,我的心里万分澎湃 感慨万千 那一首首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巅峰。它们就如一首首动听的乐曲,有优雅委婉之,也有豪迈悲壮之势 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诗歌的世界里,我遇见了唐朝的他,一个在 上失意,却又 不羁的他,一个典型的浪...

诗歌中的世界

时间 2017 03 25 10 57 23 作者 邓步宁。祖国的江山风景如画,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每当读到苏轼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便不由自主想像起苏轼笔下的庐山来 那群峰耸立的庐山在飘渺云雾的缠绕下,一定显得姿态万千。无论是近观还是远望,无论是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