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作文之游桂林山水作文

发布 2021-07-27 10:42:28 阅读 8392

珠海市紫荆中学八年级5班李敏灵。

有人说草原美,美在它的无边无际;有人说高原美,美在它的奔放;有人说桂林美,美在它的秀丽;而我却觉得家乡最美!

那是暑假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把我送回了乡下的奶奶家住一段日子。刚下车,乡村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房子。

那是不同与城市高楼大厦的房子,白墙灰瓦,像极了江南水乡的房子,有着一点古典风韵。

清晨,当公鸡刚鸣叫时,人们基本上都起床了。这要是以前,我不到10点多是不会起床的。唉,入乡随俗吧!

老家四面环山,笼罩在山顶的云雾还未散去,云雾飘渺,恍若仙境。我还沉醉在这美景当中时,便看见有人拿着锄头下地干活了。奶奶告诉我:

这个时候正好是收。乡。点评:

谁不说俺家乡好?家乡在每个人眼中都是具有独特的美,但如何在一篇左右的考场作文中表现这种美,我想至少需要两点:

1、选择独特之景。小作者首先用城市孩子的视角描绘了家乡的建筑美“白墙灰瓦”。白描手法反而给人深刻印象。

其次,用劳动的场景美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仿佛生活在仙境中的乡亲们却不忘辛勤耕耘。最后,有用几笔勾勒了乡村夜景美。

要知道家乡这些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便是它独具的魅力。

2、融入真挚之情。景观和情感是写景类文章的两大支柱。只有景物不见情感,景观自然无法动人;以为抒情,缺少传情植物,情感会更显得苍白。

小作者在文中处处表现了对家乡美景的欣喜赞叹,对乡亲们的敬佩赞美,对有张有驰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 上述两点诀窍若能掌握,你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家乡美。

( 指导老师:佘静昕)

篇二:提高学生作文。

的几点体会。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体会彭水妍。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

我认为应从学生的写作兴趣过程中逐渐培养。同时还要把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

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

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 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

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老师要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

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足球天特有的景象,如秋。

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

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

“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

”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

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五、老师要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

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

”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

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

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

”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六、老师要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

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

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

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

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

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

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

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

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游桂林山水作文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xx收集整理的是游桂林山水作文,欢迎阅读!篇一 游桂林山水作文。同学们在这个暑假都去游览了不少地方,今年,我去游览了 山水甲天下 的桂林。大家都说桂林的山水秀丽如画,我来到这里...

游桂林山水作文

游桂林山水。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桂林过年。在桂林,我们游览了著名的漓江。来到桂林的第二天早晨,我们坐车来到了阳朔。在码头上,我们坐上了游漓江的船。站在船的甲板上往下看,漓江的水真绿啊!水里不时翻着浪花,浪花过后,水底的鹅卵石清澈可见,一条条小鱼游来游去,我真想把手伸下去,摸一下它们。天刚下过雨...

游桂林山水作文

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筏,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美景。漓江边,鸟语花香,一阵风吹来,树叶发出 沙沙 的声音,像是在唱着大自然的美妙歌曲。漓江的水清澈见底,还发着绿绿的光,好像一位大画家一样,把江面都染成了绿色。偶尔还会有一两只小鱼跳出水面,和同伴们一起嬉戏玩耍。过了一会儿,阳光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