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导游词都江堰乐山大佛

发布 2021-06-10 17:43:28 阅读 7776

乐山大佛。

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抽到的题签是峨眉—乐山大佛景区。今天由我带领各位游客朋友游览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是一个名叫海通的禅师为了减杀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南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进行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才竣工。

近代有诗人盛赞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世界上最大哦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峨眉—乐山大佛自然遗产保护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丰富,目前,世界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有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唯一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属于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的乐山大佛。

今天,我们游览乐山大佛的线路是:先从乐山大佛正门进入景区,步行到凌云寺,参观大佛摩崖石刻造像。参观完后,再步行至苏园和东坡楼,再步行到碑林,最后参观凌云寺和游览灵宝塔。

游览全程是一条环线,单进单出,请大家紧随团队,记住我的**号码,两小时后我们在刚才停车的位置集合。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灵宝塔。栖鸾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是除摩崖石刻造像以外,大佛景区至今保存规模最大的两大古建。其中,灵宝塔可以说是大佛景区佛教文化的灵魂所在。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

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庙中,塔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普通人眼中,《西游记》中有名的“托塔李天王”最深入人心,这是将毗沙门拖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将李靖身上,借助中国四大名著,使“塔”这种文化植入到民众心中,从此,中国建筑与塔结缘。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泼)的音译,也称浮屠,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中古领悟慈善文化的一种解读。最早的佛塔是用来供奉、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的。所以,许多佛塔会建有佛塔碑记、圣像、佛经等。

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建立了八个灵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早期的佛塔很简单,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坟墓的形式。

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艺术化,出现了各种形制的塔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杭州的六和塔、银川的海宝塔、四川泸州报恩塔、河南的镇国塔等等,大家最熟悉的现存最大的塔是山西应县的木塔。

大家不妨仔细看看:灵宝塔的制式属于中国最常见的密檐式。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是这样说的:

远眺高高宝塔,七层八角四方;近看平平手掌,五指二短三长。这里,七层八角四方,就是密檐式塔的基本特征。大家请看这座灵宝塔:

塔基上面,第一层特别高,以上各层逐步收缩,空间越来越低矮,高度面阔愈往上收缩愈紧,各层塔檐紧密相接,所以叫做密檐塔。从下往上看,这座灵宝塔的整体轮廓呈炮弹形。灵宝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堆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有十**,比之于我们前面所说的“七层八角四方”还要多出六个层级。

塔层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含吉祥之意。根据佛教理论,第一层象征“地”,第二层象征“世间”,第三层象征“三界”。每级都开有窗眼,这也是当年乐山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

灵宝塔因体量大,塔体中空,塔内有石阶沿着塔轴盘旋而上,游人可以登至塔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形,使得灵宝塔看上去轻盈向上。灵宝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砖砌墙,这在唐朝时期并不多见。

灵宝塔具有很深奥的象征意义。灵塔及陵寝,宝塔及三宝,有着特殊的佛教含义。高僧、活佛的遗体保存于这样的灵塔之中,不仅体现了肉体复归“四界”的佛教思想——土、火、水、空集于灵塔一身,使这四种属性通过灵塔表现为有形物质,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实体,象征着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轮”,实现用无穷尽的轮回。

大佛景区因为有了灵宝塔,大佛更灵;凌云山有了凌云塔,山更增色。

谢谢!都江堰—宝瓶口。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抽到的是都江堰——青城山,我自选的景点是都江堰,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要游览的地方是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都江堰市玉垒山下岷江中游,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距离成都 55 公里。

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文明旅游。大家都知道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可你们知道天府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天府”出自于《史记》,在《华阳国志》中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做出了这样的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就是说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才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 256 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民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项工程组成,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了自动分水、自动排沙、自动灌溉,无坝引水的特色。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各位游客,请大家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宝瓶口引水工程,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疑问吧,不禁想问这样一个普通的引水口是如何成为这都江堰的核心的,它的设计蕴藏了哪些智慧?无论是宝瓶口的开凿还是作用,甚至它的影响都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奇”。那这个“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请听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一一讲解:第一“奇”是它神奇的开凿方式。李冰建立鱼嘴后,将岷江分为了内江和外江,达到了分流的效果。

然而,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内江的水在湔山前戛然而止,这座位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大山变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截断了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必经之路。经过再三思量,李冰决定开大山劈水路。

但是当时还处于战国时期,没有炸药,只能用钢钎和铁锤,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至少需要 30 年才能凿完。在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面前,李冰发挥了异于常人的智慧,他带领民众对岩石进行火烧,再用冰冷的江水浇泼,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爆裂。历经 8年,终于把湔山的山体分出了一条宽 20 公尺、高 40 公尺、长 80 公尺的山口,因为它形似瓶口而且功能奇特,所以取名为“宝瓶口”。

宝瓶口是建成了,但是为了开凿这宝瓶口,李冰也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就连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

但是“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大家说,这样的开凿方式在当时看来是不是很“神奇”呢,这不仅让我们惊叹古代先人以无比坚韧的精神战胜了这旷世艰难,更让我们惊叹他们两千多年前自然科学观的智慧高度。第二“奇”是它奇妙的调控功能。

宝瓶口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起“节制闸”的作用。它的奇妙之处在于,既能够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进入到灌区,又能在洪水期阻挡过多的水量进入灌区。当夏秋季节洪水到来的时候,作为内江的最终入口,宝瓶口借助其窄而深的特点,能够约束住狂野江水。

洪水的主流在宝瓶口的右侧形成漩涡,当过多的洪水进入到宝瓶口时,绝大部分都能自动折回,转而从飞沙堰排除,做到二次分洪。而通过了宝瓶口的水流,会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万亩农田。这就是成都平原能够沃野千里、不知饥馑的由来和保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宝瓶口如此奇妙的控制着内江水流量的功能,达到了防洪灌溉的作用,成都平原还能成为“天府之国”吗?这就应了那句话:“宝瓶一水润千家,万顷良田不见崖”。

难怪一代伟人***在参观完都江堰后说到:“真是一项造福万代的工程哦”。第三“奇”是传奇的宝瓶口水则。

在开凿了宝瓶口之后,李冰经过多年实际观测,同时掌握了宝瓶口水位的变化和灌溉需求的规律。于是,他令人在水边刻凿了三个石人,刻上“千毋及足,涨毋没肩,年中水量,以此为度”的说明,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后人随着掌握水情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在宝瓶口东面的山石上加刻了几十道分划,取名为“水则”。

“水则” 的“则”意思是“准则”,也就是今天的水标尺,它的作用是测量水位,预防洪涝灾害。当水面到达十一划时,内江灌溉区用水充足,超过十九划时,就要向外江排水,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目前所存最早的水位标尺。因为有了这“传奇”的水则,所以宝瓶口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重大效益。

都江堰高度展示了我国的古代水利科学水平,令我们感到非常的自豪与骄傲,同样这也是值得去学习去深究的文化。我们的社会不断的在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热爱,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人文的理解和赞扬。游览了都江堰三大工程之后,大家是不是已经为之震撼了呢?

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看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伏龙观吧,大家请往这边走。

我的讲解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都江堰导游词

四川都江堰导游词。四川都江堰导游词。四川都江堰导游词。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

四川都江堰的导游词

鱼咀。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 分。四六 平潦旱 的两句话上了。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

四川乐山大佛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乐山大佛设计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