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个活动,一起浏览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顾名思义,就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所以称为明十三陵。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开始修建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一位太监。
那有的同学就要问了,明朝不是十六位皇帝吗?这里怎么只有十三位呢?没错,明朝共十六位皇帝,而这里只埋葬了十三位,是因为:
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时打下天下时,把南京作为首都,所以死后就葬在了南京,就是现在南京的明孝陵。所以他不在明十三陵内。朱元璋是明朝寿命最长的皇帝,活到71岁,在位31年。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文继位,就是后来的建文帝,但是他的四叔朱棣一直不甘心皇位由侄子来继承,所以发动了“靖难事变”,从侄子朱允文的手中夺过了皇位,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而建文帝在“靖难事变”中却离奇失踪,再无音讯。有人说他在那次事变的大火中烧死了;也有人说他趁着当时的混乱逃跑了,后来出家当了和尚。
至于哪种传言是真的,到现在也无从考证。所以朱允文没有陵墓。
据说,朱棣从侄子手中夺过皇位后,整日惶恐不安,每日夜里都做恶梦,白天神情恍惚。为了远离夺取皇位的罪恶感,于是他决定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现在的北京故宫最早就是朱棣命人修建的,做为明朝到北京后的皇宫。
从此以后,明朝的首都就由南京改到了北京。
这时候又有同学想问了,那也只有两位皇帝不在十三陵内,那应该叫明十四陵呀?怎么还是十三陵呢?大家别着急,下面我就来介绍最后一个没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当时哥哥当皇帝时,瓦剌大军进犯,哥哥听信太监王振谗言,亲自带兵争讨,结果被瓦剌军队掳走,历史上称为“土木堡事件”。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朱祁钰当了皇帝,也就是明朝的第七任皇帝——景泰帝。
朱祁钰当了皇帝以后,粉碎了瓦剌大军的进攻,迫使瓦剌大军放回了英宗皇帝朱祁镇。可是明朝已经有了皇帝,再回来一个怎么办呢?毕竟一山容不得二虎,弟弟朱祁钰也怕哥哥复辟,于是就把哥哥软禁了起来,并让锦衣卫看守。
景泰八年,也就是弟弟朱祁钰当皇帝的第八年,哥哥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当上了皇帝。这样,弟弟朱祁钰由景泰帝变为了郕王。不久之后,28岁的朱祁钰病死,也有人说他死因不名,是被人害死的。
哥哥朱祁镇命人以王爷的身份,把弟弟朱祁钰葬在了现在北京海淀玉泉山北麓的景泰陵,这里就又少了一位皇帝。他也是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最后只有十三位明朝的皇帝埋葬在这里,所以后人称这里为“明十三陵”。这也就是“明十三陵”得名的原因。
好了,现在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看,那就是进入陵区的第一个建筑物——石牌坊。 建于2023年(嘉靖十九年),全部用汉白玉雕砌而成,上面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水平相当高。
过了石牌坊,就可以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像一条奔越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像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往前走,我们看到的建筑物就是大红门,也叫大宫门,是陵区的正门。大门两旁原来各竖有一通石碑,上面刻着"**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地下马下轿,走步进入陵区,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
大门两侧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但有些残迹还能依稀可辨。
大红门后的这个大道,叫神道、神路,也称陵道。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长陵是十三座陵墓中第一个修建的,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这条神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位于神道**的这座高大的方形亭楼,就是碑亭,也是为长陵所建。亭子里面这块龟趺(fū)石碑,高6米多。龟趺就是驮着石碑的这个动物,通常人们都说它是乌龟或者是王八,在中国神话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
貌似龟而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三山五岳,所以我们经常在石碑或者石柱下面看见它。石碑上面写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有3000多字,是由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写。记录了朱棣一生的丰功伟绩。
在这块碑的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各个陵的残破情况。碑的东侧是清朝修明陵的花费记录。
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这块碑也是十三陵十三块石碑中唯一的一块有字碑,其它12块都是无字碑。为什么会有无字碑,不得不提明太祖朱元璋,这位草根出生的皇帝,好保留着很多以前的喜好,非常不喜欢文人的酸腐。
他觉得那些“穷酸文人”给帝王写的碑文都是一些粉饰之词,不仅没有警示教育意义,也不能真实的描述皇帝的功德。所以就下令,前任皇帝的碑文只能有继任皇帝来撰写,不得由**代笔。朱元璋的这条规定,难为了很多后世子孙,除了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亲明成祖朱棣撰写了碑文之外,其余历任皇帝都没有为前任皇帝留下只言片语。
碑亭四角立有4根白石华表,最上面都蹲着一只异兽,名字叫望天犭孔(hǒu),也是龙的九子之一。面北的叫望君出,面南的叫望君归。什么意思呢?
望君出是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只顾取乐,就提醒皇帝要外出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望君归它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提醒皇帝早日回宫,不要久出不归,荒废了朝政。它们是用来监督皇帝的。
我们在天安门的华表上面也会看到这种石兽。碑亭东侧,原来还建有行宫,为皇帝皇后前来谒陵时的更衣处,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石兽共分6种,分别为:狮子、獬豸(xiè zhì),俗称独角兽。
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
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每种4只,两立两跪。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hù)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这些石像生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象征皇帝生前的威仪,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神路的最后就是棂星门,又叫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在三个门额枋上的**部分,还分别雕了一颗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又因为皇帝皇**葬山陵时,必须经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
明十三陵建筑群以长陵的神道作为总神道,石牌坊、大红门、石像生、棂星门均为各陵公用,以长陵为中心,后面的皇陵按左右依次排开。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明十三陵距离今天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在这里,我们也见证了明王朝的兴衰。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去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去看看,那里还有更多的历史和故事等着我们。
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十三陵导游词,欢迎参考!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
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十三陵导游词,欢迎参考!明十三陵导游词篇1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 人等至此下马 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