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B理论教学大纲

发布 2021-05-14 00:32:28 阅读 3359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掌握内容:1.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 体内的控制系统:反溃控制系统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内容: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2. 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了解内容:1.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2.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3.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反溃控制系统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内容:1.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力转运。

2. 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3. 兴奋和兴奋性,阈刺激和阈强度,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4. 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和钾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和钠平衡电位。

5. 阈电位的概念。

6. 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膜对钠的通透性及钠的再生性循环。

7.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和跳跃式传导。

熟悉内容:1. 出胞和入胞。

2. 离子通道的概念,机械门控通道。

3. 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受体——第二信使系统,以环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系统。

g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4.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及复极化。

5. 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6. 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

7.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钙离子在耦联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内容: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蛋白质和糖类、液态镶嵌式模型。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3. 细胞间通道(缝隙连接)。

4. 原癌基因。

5. 动作电位的概念,锋电位及后电位,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

6. 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兴奋。

7. 肌原纤维、肌小节、肌管系统。

8.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9. 单收缩,收缩的复合,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10.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1. 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内容:质双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脂分子层、细胞膜蛋白质和糖类、液态镶嵌式模型。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力转运、出胞和入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离子通道的概念,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细胞间通道(缝隙连接)。

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受体——第二信使系统,以环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系统。 g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

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原癌基因。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兴奋和兴奋性,阈刺激和阈强度,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概念,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及复极化,动作电位的概念,锋电位及后电位,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和钾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和钠平衡电位,膜兴奋时通透性变化的时程和离子流动,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

兴奋的引起和传播:阈电位的概念,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兴奋,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膜对钠的通透性及钠的再生性循环。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和跳跃式传导。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肌原纤维、肌小节、肌管系统。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钙离子在耦联过程中的作用。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单收缩,收缩的复合,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第三章血液。

掌握内容:1. 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维持及意义。

2.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

3.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数量和生理功能。

4. 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的机制。

5. 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

6.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7.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熟悉内容:1. 等渗溶液。

2.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

3. 粒细胞生成的调节。

了解内容:1. 红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粘滞性,血浆ph值。

2. 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吞噬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 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

4. 血细胞的破坏。

5. 血型的应用,人体血量正常值。

教学内容: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维持及意义。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粘滞性,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等渗溶液。血浆ph值。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数量和生理功能。

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吞噬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的机制。

血液凝固: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粒细胞生成的调节血细胞的破坏。

血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血型的应用,人体血量正常值。

第四章血液循环。

掌握内容:1. 心脏的泵血功能。

2. 心动周期,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3.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4.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5.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自动节律性和心肌的传导性。

6. 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7. 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8.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9. 循环机能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

10. 循环机能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

11. 压力感受性反射。

12. 延髓心血管中枢。

熟悉内容:1. 心力储备。

2. 心音和心音图。

3. 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4. 血流量、血流阻力。

5. 静脉血压,静脉回流量及其影响因素。

6. 微循环的组成。

7. 心血管中枢,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8.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特点。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了解内容: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2. 动脉脉搏。

3. 血流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4.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5.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其他局部体液调节因素。自身调节。

教学内容: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力储备。心音和心音图。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的兴奋性: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自动节律性和心肌的传导性。

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动脉脉搏。静脉血压,静脉回流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

血流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循环机能调节。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其他局部体液调节因素。

自身调节。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特点。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第五章呼吸。

掌握内容:1. 肺通气原理,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

2. 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功能残气量及残气量,肺活量及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3. 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

4.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5. 呼吸中枢。

6.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7. 二氧化碳、h+、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8. 肺牵张反射。

熟悉内容:1. 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

2. 肺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3. 氧气的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

4. 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及作用。

5. 呼吸节律形成的神经元网络学说。

了解内容:1. 肺通气。肺通气的结构基础。

2.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交换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 呼吸的调节。

4.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5. 周期性呼吸。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教学内容: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

肺通气。肺通气的结构基础。肺通气原理,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功能残气量及残气量,肺活量及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气体交换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气的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

呼吸的调节。呼吸中枢,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及作用。呼吸节律形成的神经元网络学说。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防御性呼吸反射。

生理学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划实线部分为掌握内容,波浪线为熟悉内容,其它为了解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 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负反馈的概念。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教学内容 二 机体的内环境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及其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内...

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一 基本要求。掌握 生理学的任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正反馈和负反馈概念。熟悉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正 负反馈控制系统,了解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自身调节,前馈控制系统。二 基本概念。生理学 physiology 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稳态 homeosta...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 一 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01110061课程总学时 理论总学时 实践总学时 48 36 12 周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3 6 3 学分 2.5 课程性质 必修适用专业 护理专科。1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