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在2023年1月6日首先由徐侠客在腾讯微博发起了光盘活动,从此,“光盘行动”这个词语,瞬间火遍大江南北。
打开电视,各种卫视各种“光盘行动”的公益广告。餐馆里、马路上、学校食堂……更惨的是中考高考的试题里还有它!我现在还记得中考英语作文题目是让写一篇有关“光盘行动”的短文。
光盘行动的宗旨: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而不要只是一场行动。
不只是在餐厅吃饭打包,而是按需点菜,在食堂按需打饭,在家按需做饭。
说实话,光盘行动已经过去很久了。当时轰动一时的活动,最知名的公益品牌之一,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人坚持?
这个假期,我在我们家乡那里的肯德基工作。从放寒假开始,一直到开学前我都在那里打工,过年也没有回去。寒假,不如暑假时间长,但是却比暑假重要,因为有春节在里面。
很多家庭会选择带出来吃点孩子们喜欢吃的,同学聚会也经常会选择肯德基。所以,我有幸见到了中国人的消费水平。
我一直说自己的家乡是一个三线小城市,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四线小城市。寒假期间,肯德基每天的营业额达到了8万多甚至10万。这只是我们一家店,并不能代表其他地区肯德基的营业额。
人均点餐消费100以上。这么多的钱,有多少是吃进肚子里的呢?为了调查浪费现象,我专门去收拾了一天的大厅。
结果让我吃惊。
一个新春全家桶,最少126.5元。顾客剩下了一个新奥尔良烤鸡腿堡,一个蛋挞,两杯可乐。
按照正常来算,汉堡17元,蛋挞7.5,可乐一杯差不多是8.5。
一共是41.5元。这么一个餐,就浪费了41.
5。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极少数人。是,这是个别的例子,却不是极个别。
只点了一个米饭的顾客,往往会剩下三分之一的米饭。只点了一杯饮料的顾客,往往会剩下大半杯或者小半杯的饮料。很少会看到把自己点的东西吃完的人。
浪费成了常态,吃完变成了榜样。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状态,我们不能因为大多数人去做错误的事情,就觉得错误的是对的,而做正确的人则是社会标兵,是榜样。正是因为有这种的从众心理:
“大家都在做的就没有很大的错误”。所以才会产生浪费严重现象。
光盘行动,曾经多么流行的一个词语。中考高考等大型考试里都会出现,而现在呢?公益行动,很难做好。
不是说宣传活动组织活动有多难,难的是让公益活动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进入每个人的心里。
经过一个寒假的观察,我发现顾客浪费现象严重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里有不爱吃的食品。
顾客往往会因为**便宜而选择**,然而**里会有顾客不喜欢吃的东西。于是会选择不吃。
2、点的太多吃不下。
有些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吃,然而孩子想要的东西很多,或者是家长怕孩子不够给孩子点了很多。后来发现孩子吃不下或者有些是孩子不喜欢吃的。于是就选择了浪费。
3、现在消费能力高,不计较那些钱。
顾客往往会在点餐时,习惯性的选择正在**的**而忽视掉自己的实际食用情况。选择了大的**而又吃不下。其实有时候是因为面子,或者多少有些高消费的心理。
现在大家的消费能力高,往往会不计较那些钱。在出来聚餐时就会选择食品多,**贵的那组**。但其实并不适合自己这次聚会。
心想着浪费了就浪费了,反正也不在乎那点钱。
造成浪费的原因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不一一列举了。
寒假期间一天营业额8万多,最起码有3万多是浪费掉的。如果不去统计的话,是真的很难以想象一天会浪费掉3万多。一顿饭有三分之一都是浪费掉的。
别让公益活动只留住一时,公益活动的目的,不是在于它宣传力度有多大,造成的影响有多广,有多少人知道它。而是让人们真正的记到心里,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拒绝浪费,从我做起。
制止舌尖浪费心得体会思考发言舌尖上的浪费总结
做制止 舌尖上的浪费 的先行者。食关乎国运民生,是 的重要基石。勤俭节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能彰显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和良好作风。厉行节俭 遏制 舌尖上的浪费 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责任。党员干部代表的是党的形象,是一个单位的形象,要自觉把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 制...
“舌尖上的浪费”思想汇报
舌尖上的浪费 思想汇报。舌尖上的浪费 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 餐桌上的大餐 剩 宴,楼堂里的高档气派,奢侈中的会议庆典最近,以餐桌浪费为代表的各种浪费现象进入公众的批评视野。舌尖上的浪费 触目惊心,而这些浪费大多又由 支出,更是遭到人民群众的反感。推杯换盏,喝坏了党风 楼堂会所,隔开了民心 豪华奢靡...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读后感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现在 舌尖上的浪费 仍时有发生。最近,部分 网红大胃王 吃播浪费的现象,在社会引起了强烈 风暴。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部分 网红大胃王 吃播浪费现象,做出了不好示范,受到批评理所应当,在批评浪费行为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刻反省自己。俭,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