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巧例说

发布 2021-02-21 03:44:28 阅读 2484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巧例说。

高考作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素材运用的好坏。有些同学在使用素材时,要么照搬照抄,素材陈旧;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如此一来往往会影响文章的表现力。

而素材运用得好——或关注自然,或思考人生,或探求哲理,或着眼自我的思想内涵,则能使整篇文章视野开阔,内容充实,立意高远,显得大气,从而获得高分。下面结合高考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1扩写素材

所谓扩写素材,就是指把一个原来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一则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要求把“文天祥誓死不降元”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个同学将其扩充生发成了这样一段文字:

面对着波涛汹涌的零丁洋,**了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早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跃马驰骋疆场,收复沦陷的失地,无奈自己**,失去自由,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令他心底顿起波澜。

是啊,如投降了元人可以得到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绝不能,我是宋朝人,我是宋朝臣!我应该为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今天,就是我文天祥血染零丁洋之时……

扩写生发后的素材,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感人了。但请注意,在扩写拓展时,一定要注重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而且要忠实于原素材的主题,切不可撇开或违背原素材主题而随意生发。

2压缩素材

压缩素材有两种情况。

其一,当碰到一则文字较多、篇幅较大,直接将它用在文中不合适,但又必须用的素材时,就必须对素材进行压缩。即删繁就简,保留其主要内容,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保持主题不变,保留原素材的内容顺序。

如下面这则素材:

在人来人往的洛阳街头,老人何海昌正在教身边的小乞丐读书。天气较冷,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衣,小孩紧靠在老人旁边。小孩双手似乎残疾,但是两人的表情都很认真。

那个小孩叫何仙童,是他在伊川县水寨镇帮别人干活时收养的。老人说,他和孩子并不是祖孙俩。何海昌说,自己对孩子一直有愧疚感,因为有一年冬天他将仙童托给别人照看,大家在烤火时没注意,小仙童摔倒在火堆上,左手留下了残疾。

老人说,他想看着孩子长大,有书读,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只要自己不饿着,就要教孩子读书。老人说,四年前他开始教孩子读书,读的是小学语文、数学和孩子们的读物,书是他花钱到书店买的。

如果要求以“善良”为话题,这则素材则可以写成:

何海昌与小仙童非亲非故,但他不仅收养了孩子,还买来书教孩子读书。他希望孩子将来有份工作,不要再乞讨。这是怎样的一颗善良的心啊!

他的善良恰如滋润着一个弱小生命的那一滴甘泉,是吹拂过少年忧伤而疲惫的面容的那一阵凉爽的微风,是驱散孩子心灵恐惧的那一双真诚的眼睛!

其二,占有能够表现一个话题的几个素材,但若用其中一个又不足以支撑这个话题,或者对这些素材只知道大概而细节不详。此时则可将每个素材进行压缩,用极简洁的一句话把最符合题意的信息概括出来,然后以统一的表达方式罗列多个素材,构成素材排比。比如202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的一段文字:

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为王,他便要为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开创了“贞观之治”。

以上文字是对四个历史人物素材的缩写,在文末组成排比,文采斐然,文气充沛。

3拼接素材

所谓拼接素材,就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把几个素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共同诠释话题内涵,表达文章中心。这是一种借助素材快速成文的好方法,有横向排列和纵向排列两种方式。横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从几个侧面来证明同一主题;纵向排列的各个素材之间则是一种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更深入地来证明主题。

4翻新素材

一些人们熟知且被习用的素材,由于运用频率过高,会使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有两种形式:

“旧例新用”,如鲁迅的《故事新编》,用“现代”的观念将八个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素材翻新关键是要翻得恰当,有创意而不可沦为“戏说”“恶搞”。有充分的逻辑依据,才可对原作主题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处理。

多年前江苏考生的《赤兔之死》,就是成功的范例。

“常人新写”, 即借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或平常物,用一种较为少见或古朴的方式将其写成文章,以达到情理俱佳之目的的形式,主要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当学生明了事理之后,即可进一步对世上万事万物进行多角度审视。

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无私奉献。

5一材多用

事物的本身总是丰富多彩的,一则优秀的作文材料总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也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请看2023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诚信之惑》中所运用的一则材料:

今年52岁的陶彩芬大姐是淮安市一名普通市民,每天清晨她走街串巷,卖豆腐供儿子上大学,维持生计。一天,她拾到一个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在辗转找到失主后,失主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

这件事经新闻**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同陶大姐一样不明白,为啥做了好事却还沦落到现在这个下场呢?失主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使依旧保有诚信的人们寒心,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作者用这则材料来论证“诚信之惑”这一观点,无疑是准确而有力的。因为陶彩芬大姐找到装有1700元现金的皮包的失主后,失主不仅没感谢她,竟说包里本有8100元现金,要求陶大姐赔偿不见了的钱。这就是诚信之“惑”,“惑”在有悖常理。

作者运用这则材料的立足点在于“失主”。因此,如果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陶彩芬大姐的角度审视这则材料,那么,它还可以用来论证“诚信”“善良”“道德”“无私”等论点的议**。

有些同学在写议**时,往往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就是由于这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所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 2023年高考作文话题之“行动”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 2014年高考作文话题之行动。2014高考作文话题之行动。秦葆吴晓俊。心动不如行动。三个旅行者徒步穿越喜马拉雅山,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一堂励志课上讲到的凡事必须付诸实践的重要性。他们谈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没有意识到天太晚了,等到饥饿时,才发现仅有的一点食物就是一块面包。这几位虔诚...

2019高考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之课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之课文素材。高考作文素材之课文素材。前言 高考作文的本质就是炫示 即展示出你的亮点。阅卷经验告诉我们,在述例时,考生能举出课本中的例子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希望同学们加强记忆,获得启发。对那些语句较优美的课文素材片段,更要背诵 理解,这样才能有背无患。只要你能灵活运用,合理内化,肯定能为你...

2019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传统文化包括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诗词歌赋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汉字汉语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衣冠服饰 古玩器具 饮食厨艺 传说神话 中国对联等。一 优良的民族精神。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