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研讨

发布 2021-02-20 17:09:28 阅读 2890

高考作文研讨: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作文审题立意。

初探。一、原题回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二、审题。此题有两个焦点“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挤公交车的尴尬”,原本是相对独立事件,没有什么关联,这位同学硬要扯上关联,可以说,写文章算反有机关联的逆推考验。

题目的主体部分完全可以当成今年流行的第21题(逻辑谬误)的出题素材,我们要分析这位同学的逻辑谬误在何处,进而逆推他偷换概念、不明概念、误读曲解经典乃至忽视传统文化的精髓。

好文章应该有思辨价值,即承题的时候不否认这位同学的“问题”,从而站在存在即时合理的角度指出他困惑的核心所在——他是要找一个能立竿见影马上指导行动的思想**,再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儒德的现实化或现代化。

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句话的“可是”蒙蔽了我们,让我们误以为审题重心在“奉行儒德与主张个人权益的矛盾”。其实不然。

“可是”取消了“儒家文化”和“那样做导致挤不上公交”的独立性,强行扯上关系。所以高分作文在立论之前,要界定“困惑”的荒谬和儒家文化、儒学精神的真正意义,此谓拨乱反正。

中上等作文可以浅化为“儒家美德的知行不统一”现象的看待。但如果对儒家文化一窍不通,文章会死在科学性不足上。

驱动是“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每一个考生需要扮演子思而后“回应”之,“回应”的对象是“那些困惑的同学们”,文章要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或是以第一人称“我”对“你们”的娓娓道来,或是干脆来封信或演讲稿。

三、立意。一)类似“天文家掉井”,儒家文化关注的点并不局限于家长里短。

二)儒家思想调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拿假恶丑现象来涵盖人与人交往的全部。

三)批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反智主义思潮,不当小市民,要涵养人生大格局。

四、下水作文。

大实用主义哲学的儒家文化。

深圳市翠园中学高映东。

挤公交车是行动,挤公交车的方式是行为方式,若要一皇皇儒家文化乃至文明管约到如此细微之事,我仿佛又看到一书呆子拿着代数书去街市——老板,给我来根号二斤青菜。

没错,生活中哪有那许多礼义廉耻,连***都说,革命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我明白你的疑惑,一是儒家文化是否非实用主义哲学,二是孔子到底他成功么?

我倒过来回答你第二个问题,孔子若活到今天,身边能卫星般拱卫一群**的情景估计悬,他手里既没有所谓“干货”,也没有政治资源,更没有什么钱财去优化自身配置。孔子的确不太成功,他和他的儒家文化“失败”到让你挤公交车都如此狼狈。我想,当你遭逢人善被人欺的时候,一定感喟儒家文化的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

然而,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是宁愿在自己挤不上公交车等琐事上纠结,还是期望自己的心灵和周遭环境如漫漫长夜般蒙昧?

按当下狭隘的成功学标准来看,儒家文化是软弱的。可当我们把“礼”不窄化为妥协,而是看**与人交往关系的时候,儒家文化是极其伟大的——我们因而有底线、有原则、有坚持;我们择善固执不随波逐流会独立思考;我们心中有仁义不见利忘义更不奉行厚黑学。诚然我们民族能延续到今天需要那些精明、灵活和钻营,可如果只有那些我们根本谈不上伟大。

若你是外圆内方的人,则圆滑能帮你挤公交,刚毅方正能让你坐稳了公交。

若你觉得儒家文化不适用,我也能理解,这当然伴随我们对经典产生的误会。骄傲无知的现代人反过来哄笑先哲的话语极其幼稚,并羞于示人。可能他们的无知并不能立竿见影,非要等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时,才不见棺材不掉泪。

儒家文化是大实用主义哲学,他调控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古代的大儒,未必是挥斥方遒的帅才,却是仁义满怀的侠士;不是绣口华章的政客,却是温润谦和的师者。儒家对于家风和政风的树立,不知道感染多少志士仁人为我们可爱的文明而孜孜以求。

但今天,我和你们仍然感谢自己的幼稚和不解,毕竟产生误解的过程,正是我们走向成长的第一步,让孔子走进我们,去解决我们当下的人伦困惑和尴尬,或许是我们塑造“两千后世界观”的有意义尝试。

五、附录。一)附录。

儒家学说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留下了非常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林駧(dòng)《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

“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建立了伟大的功业。但他承认自己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

南宋伟大的哲学家朱熹认为:“赵韩王(即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土国家三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和对社会的贡献。

(摘自杨玉英《读论语,为人生长跑之最佳起点》)

二)读论语,写作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出现理想的君主,也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百姓走上人生正途。”

注释】王者:所谓“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王者是指理想的君主而言。

仁:教化大行之后,百姓走上人生正途。三十年为一世,表示政治不可能立竿见影。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有志成为君子的人,广泛学习文献知识,再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也就不至于背离人生正途了。”

注释】君子:有志于成为君子者。这些文句,都应由动态的过程观点来理解。不然的话,既然已是君子,又怎么还需要这一类的叮咛?

畔:叛。指背离人生正途。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

”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

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注释】圣:圣是仁的第三义“人之成”的描述。人之成,必有伟大的效应,就是由于一人“充分实现”其向善之性,导致天下大同的美境。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人与天下人之间皆有适当关系,博施济众是一切人际关系之实现,通常只有帝王可以做到,尧舜正是这样的帝王,却还觉得这种要求难以做到。

如果不由上述“善”的定义来理解,是无法说明孔子的意思的。我们一再以“行仁”来译“仁”,并且强调其为动态的过程,也可以在此获得印证。

能近取譬: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去关心别人。如此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进一步求其立人与达人。

高考作文走向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走向。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会如何,相信是广大考生,还有他们的家长和老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至于具体的题目是什么,只有等高考语文试卷启封后,才能见出分晓。试卷启封,方见分晓,并不等于说2001年的高考作文没有规律可循,广大考生无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自1978年高考实行统一命题,到2000...

高考作文审题高考作文审题

高考作文范例。1 阅读材料作文。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根据 鸟的评说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示议论,写一篇不少于的议 换一种眼光。这是一个很...

2019高考作文旧书高考作文

2011高考作文旧书。手头有一本书,书名叫 买书琐记 三联出版。整本书设计的厚重肃穆,老气横秋,感觉仿佛是一个衣着长衫的年轻人用一副清高的眼神睥睨天下。但是书里的内容呢?一翻开第一页,一连串的作者名字足以让看书者肃然起敬,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巴金 不用再往下翻了,董桥,郭沫若,戴望舒,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