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七回读后感

发布 2020-06-18 14:29:57 阅读 1222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以下是的三国演义七回,一起走进三国,品读三国。

三国政治形势风云变幻,令人琢磨不透。先是刘表包围孙坚,使得孙坚折兵过半,接下怨仇。后来袁绍窥视冀州之地,便使用计谋,让公孙瓒出兵伐攻冀州,然后自己以维护冀州为名,堂而皇之,取得冀州的统治权。

这样一来,公孙瓒与袁绍的一场恶战是在所难免了!战争过程曲折迂回,所幸半路杀出个赵子龙,武功高强,救了公孙瓒。可是公孙瓒初次相见赵子龙,并不知他的内幕,不敢委以重任,所以在战略上有所失误。

后来是刘备等竭力相助公孙瓒,战局才稳定下来。可是袁绍却不敢应战了,绍和瓒两方皆僵持不下……

董卓那么派来个和平使者,相互劝停战,为了两人归顺他,战争就到此辞别了一个段落了!

可是袁绍的兄弟袁术那么心生怨恨,恨袁绍不与他分割冀州,亦恨刘表不愿借粮,便想要与孙坚共谋伐绍与表。哪知激起了孙坚的报仇情绪,孙坚便一人孤身攻打刘表,以报昔日之仇。先是孙坚步步为营,取得初步的胜利。

后来那么是刘表步步设陷,诱引孙坚深入埋伏圈,最后是孙坚惨死,尸首异处。幸好黄盖擒得刘表心腹之交黄祖,便可以将黄祖与孙坚的尸首相互交换。

第七回政治形势变幻太快,令人琢磨不透。袁绍与公孙瓒瞬间为政敌,变化太快;袁术本来是袁绍的弟弟,竟因为利益冲突,想要攻打哥哥;袁绍与公孙瓒曾和董卓生死之战,而今却愿意听从劝告,感恩于他;种种可能开展的趋势,今日可能为友,为兄弟情谊,明日可能为敌,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了!

于公孙瓒而言,一不小心,因为野心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成为了袁绍取得冀州的关键。可见,与人相谋,需要注重的是,重重思虑其背后真正的目的,否那么只能够成为他人之垫石。

赵子龙是一个耿直之人,只可惜公孙瓒并没有这样的慧眼识人才的能力,最后只能是在战略上失误了。可见一个好的军事家,真的需要具备很多的素养,没有慧眼,那么不行,像伯乐那样子,觅得人才,那么为自己如虎添翼了!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七回。

这一回主要写了袁绍约公孙瓒去攻打冀州,结果他自己却先把冀州占领,公孙瓒得知此事后,就派自己的弟弟去找袁绍理论,想分一点地盘。袁绍让那人叫公孙瓒来。那人在往回时,被董丞拦住,并把那人杀死。

公孙瓒以为这一切都是袁绍成心设计的,于是他就发起本部兵马,与袁绍在磐河桥大战。最后,公孙瓒打败了袁绍。之后,袁绍之弟袁术又使孙坚引兵攻打荆州。

结果被荆州刘表用计打败,孙坚还乱箭、乱石中。

读完了这一回,我的感受是:一场战争中,**的一方总是失败的一方。这两“天下豪杰”之间的争斗不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吗?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写了袁绍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但是却无忠君爱国之心,赵云这匹千里马无安身之处,空有一腔热血,却无计可从,好不容易遇到公孙瓒兵败,被赵云救出,可惜公孙瓒不识人,并没有重用赵云,可谓是白长了一双眼睛啊,赵云这头猛虎在乱世中跌跌撞撞,终于遇到了他心里的明主——刘备。

可见以后的刘备能成就大业,是很有学问的,他善于发现人才,留住人才,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描写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三国演义三四回读后感

闲来无事,我读了 三国演义 的第四回,这一回的题目是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在这一章节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曹操。在我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唯一值得称颂的就是他唯才是举,...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自从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对里面的情节念念不忘,看了一遍又一遍,在 三国演义 这本书里,我认识了骁勇善战的赵子龙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还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我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鬼斧神工的计谋,如,空城计 苦肉计 三国演义 是我看的最投入的一本书,三国演义 把我带进了一个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的三国世界。...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 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这个寒假我看了很多的书,可最经典的就属 三国演义 了。它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罗贯中,书中主要描写的是都埋东汉末年,魏国 蜀国 吴国,三国争霸统一归西晋的历史故事。打开 三国演义 细细的品读,一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