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读后感

发布 2020-06-11 09:14:17 阅读 2849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者》读后感。

导读:读书笔记《读者》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让孩子快乐的技能——《读者》读后感:

近期在《读者》2023年第24期里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让孩子快乐的技能》,读后颇有感触。

首先是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感触。从教二十余年,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我的学生的,但这种喜欢的标准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有所不同的。在刚入职的三五年里,特别喜欢那种爱笑爱闹的“古灵精”,下了课常常会被他们缠着一起玩。

后来,慢慢地也开始注意起那些平时不大爱笑的“小古板”,发现他们的脑袋瓜里其实蕴藏了很多令我惊奇的思想,交谈起来感觉甚欢。再到后来,出于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我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那几对长年沉默而黯然的眼睛上,一开始,他们的眼神是逃避躲闪的,即使强迫他们与我对视,我也感觉还是无法触及到他们的内心。要与他们的心灵交流,需要我用很长的时间和真诚的耐心。

他们是一群在课堂上和试卷里的失败者,以前被定义为“差生”,现在改了名叫“后进生”。但是我发现他们中间不乏有很多有趣和有情的人,得到了他们真正的喜爱和信任后,我也真正地喜欢上了他们。原来,他们的世界其实比一般的孩子更丰富更真实也更有趣。

可惜的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却往往用一把尺子,将这些有情有趣但考不出好成绩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的人打入“冷宫”,剔出圈外,聚光灯下,只剩一群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跳舞。

新课程提倡“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学什么?学课堂上的?学书本里的?

仅仅这些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吗?我想肯定是不可能的。叶圣陶曾经说过“学习即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学习一定是缺乏情趣和实用性的,我们的孩子是鲜活灵动的,他们学习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情感”,而不是“意志”,“十年寒窗为功名”的时代离他们太遥远,所以无感。

其实,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孩子,他们都是一个来之不易的生命,除了在该学习的年龄里好好学习外,他们还应当在这个年龄里好好地“活着”,这个“活着”不止于平安地活,更应该是快乐地活。读后感·谁说孩子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就可以先不顾生命的质量而负重前行,错过了童年的快乐,生命是极为残缺的,等你大了老了有条件快乐了,你能补回童年的快乐吗?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没有追求快乐的能力,长大了还有能力追求快乐吗?

我盼望,我们的教育也能像《让孩子快乐的技能》中的一样,多几把评价学生的尺子,重视个体生命,重视培养孩子追求快乐的意识和能力。中国有句古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的教育如果能回归本位,我想这句话是会成为真理的。作者:

舒菊香。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读者读后感 关于读者的读后感

记得,我还是小学时,每天的早餐时光,总要捧着 读者 一边吃早饭,一边细细的品味书中的每篇故事,每篇文章。有时候,看着看着便忘记了时间,忘了我要去上学。以下是读后感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三篇 读者读后感 希望我们的读后感作文对您有所帮助。读者读后感篇一 读者文摘 读后感 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读者》读后感

读者 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于1981年1月创刊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 读者文摘 读者 作为一本大众性综合类文化期刊,编发的文章,不仅注重思想性,更注重可读性 感染力和渗透力。杂志铺小编注意文章其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践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的原则,用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说...

读者读后感

由于我的车被撞去大修,我今天上班就坐公共汽车了,不用费脑筋了,感觉很美,从厢红旗坐车,到香山在转车时,看到一个报刊亭上有 读者 杂志,想起了一个朋友对这本杂志的讲评,我随手买了一本,因为还有近四十分钟的坐车路程,顺便阅览一下,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这本杂志过去自己也很喜欢,坚持好长时间的不间断阅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