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观后感

发布 2020-05-27 03:56:17 阅读 1955

关于隋允康教授创新讲座的观后感。

维持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

维持性工作是指一部分人在从事维持原有状态的工作。创造性工作是指部分人从事的创造性的工作,两种工作都是必不可少得,缺少了维持性工作社会就不能维持和延续下去,缺少了创新性工作,社会就将停滞不前,毫无新意。人类发展早期,社会生产力部发达,人们的第一目标是生存,所以维持性工作占据大部分,社会分工的没有出现,也不可能存在专门从事创新性工作的专业人员,当时创新好还是以集体创新为主要创新方式且创新周期要更长一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性工作也蓬勃发展起来,在社会工作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专门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员,个人创新也开始发展起来,比如说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发明造纸的蔡伦等等。

且创作周期要比以往大大的缩短了,由此可见,创新的发展也是依赖于生产力的进步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知识的信息总量大了,从事创新工作就拥有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性工作会占有更大的比例,也会有更加蓬勃的发展。

内修创新和外求创新。

以人体为界,分为两个求索:一个是向外求的求索,以此获得了认识,增长了本领,称为“外求”创新;另一个是向内修的求索,以此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增长了本领,称为“内修”创新。这两种创新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内修”创新是指在内心世界里对心灵的一种去垢获新,“外修”创新是表述对规律的认识,或运用规律提出可供操作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外修创新往往要比内修创新要简单,“外修”创新要以“内修”创新为楷模。

以我看来“内修”创新是指的心灵上的升华,使心灵去垢成新,回归那种朴实,淡泊名利的心灵状态,这种创新在现实社会中更加需要,现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但人们指的创新往往指的是隋教授所指的“外修型”创新即科技知识,科技方法等等的创新却忽略了隋教授讲的“内修型”。只拥有“外修型”创新却忽略“内修型”创新,“外修型”不以创新“内修型”创新为依据是危险的,例如说: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的731部队,侵略者发明了毒气炸弹,却造成了广大人民的痛苦,他们是做到了“外修型”创新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内修型”创新,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幸福确实痛苦。

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再想一会,再做一下,再挺一会。

在隋教授的讲座中,隋教授指出:创新并不难,人人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二”,还有类比联想、援疑质理等等都能够通向创新,隋教授认为可以归纳为一个想,接着要做,除了这两个智力因素作导航外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保驾,这就是“挺”。

隋教授认为只要做到如下九个字就可以做到创新:想一步,做一下,挺一会。想一步即多思索一步;想一下即勤运作一下;挺一会即坚持一会。

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创新其实成功的做好任何事情这三步都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都会去思考如何才能完美的做好这件事呢,如果我们做成了就会去思考如何才能做的更好呢,或者说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完成这项任务呢,当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想的程度上,我们要去实践去落实自己的想法,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只有想法不落实那就只能是空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落实行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总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需要坚强的挺住,坚持过去你也许就会海阔天空,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要相信这也许就是天将降大任于你的最后的考验,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再挺一会再坚持一会,其实有很多熟知的例子都是会有隋教授所讲的这创新三要素吻合起来,例如我们熟知的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相信有很多人都看到过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过,为什么就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这也验证了隋教授所讲的多想一下,也正是牛顿的多思考,勤于思考,才走出了创新的一步,在人类科技世界中迈出了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在我们写**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到很多数学模型,在我们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有有很多因素的分析都是运用了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人工神经网络法。运用这些系统分析方法建造数学模型他们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合条件,其实我们可以多想一下,可不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多想一下的例子。当然在创新过程中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获得成功的例子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隋教授认为:想一步+做一下+挺一会=发现法。研究就是发现,学习中为了培养创新,也要用发现法,即以探索发现知识的姿态代替简单的输入知识。

探索的结果又俩种:主观创造法和客观创造法。学习中的发现法多属于主观创造法:

由于前人早已发现和总结了这些知识,客观的创造已经成为历史,学者的探索结果不是客观上的创造,本质上是模拟或重复前人的创造过程。采用发现法并不难:面对要学习的知识,假定它还没有得到,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这一知识将要产生的背景上,试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被动地接受一个结论调整为主动的获取这一结论。

隋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要有知识的“美食家”变成知识的“烹饪师”在学习中药花更多的精力去想,要用适当的时间去做探索,不仅是去吃知识“大餐”而不追求“烹调”要做到创新就必须瞄准知识的烹饪术,要考虑知识的**而不能单纯的知识享受知识的美味。学习知识时,通过回顾以前的知识,自主的参与进来,完成对知识的烹饪,从而运用各种方法来实现知识的创新。

在最后,隋教授用六个代替问题解释创新的关键,即:以能力宗旨代替知识至上;以自觉培养代替自然而生;以早期培育代替后期产生;以信任自我代替妄自菲薄;以更进一步代替浅尝辄止;以质疑深悟代替轻信寡思。创造性学习的注意点:

从对知识的——鱼的聚焦,转移到对于能力和素质——渔的关注。

听完隋教授的讲座,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一,在学习中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中学时学到三角形面积定理时,可能人人都会背诵底乘以高除二的公式,但是,除了公式以外,聪明的学生还会记住这个公式是怎么推理出来的,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这样计算的,只有懂得知识背后的道理,才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才能在需要创新时,灵活的将自己的知识付储实践。二,遇到问题是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即时贴的发明。

美国3m公司有一位研究员,有一次他想发明一种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他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根本无法用作胶水,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又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明的粘合力差的胶水不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因为思考角度的不同,一种险遭放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三,要多动手实践,没有一种创新是可以考凭空想象得到的,只有亲自动手,你才能了解一种创意的可行性,才能把创新变成现实。记得小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们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用六根火柴拼成4个大小一摸一样的正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我们都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实践让我们对相关的几何和空间知识记忆深刻,也训练了我们使用新颖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通往创新的路上总是充满了困难和磨砺,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不成功不放弃的决心是万万做不到的,浅尝辄止永远不可能到达创新的天堂永远只能是一事无成。

最后让我们谨记隋教授告诉我们的:要学会发现知识,就要跟踪知识的发生过程;要跟踪知识的发生,就会有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伴随着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创新,必然会有人才的降临。希望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谢谢隋教授的精彩演讲,给我们进行了一场生动又有意义的讲座。

姓名:徐占功。

学号:103430114375

班级:研1011

创新之路观后感

创新之路观后感三篇。引导语 创新之路 是一部非常值得 的影片,那么相关的创新之路观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xx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创新之路观后感一。此次由李成才导演的 创新之路 一共拍了1000多小时的 但是最后只剪出450分钟。李导可谓电视片导演中最近工匠精神的人,他的几部纪录片 华...

《创新中国》观后感

从物流无人机到无人车 人工智能 智慧城市,从量子力学到量子计算机 量子通信 量子卫星,从超薄玻璃到大飞机 一体成型钛铝叶片 时速超1000公里 小时的高温超导磁悬浮,从3d打印到蚊子免疫 生命科学 创新中国 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最前沿科技和创新以及背后的努力,震撼人心也振奋人心,思想和视觉的冲击是前所未...

《创新中国》观后感

创新中国 纪录片,让我感触很深。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 丰厚我们的财富 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 两字,让 中国制造 向 中国智造 改变,也诠释着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高铁 大飞机项目,还是企业层面的无人机 超薄玻璃项目,都是创新中国的典型表现。在我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