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发布 2020-05-14 22:47:17 阅读 5781

我们与恶的距离_观后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_观后感。

今天想说说,《我们与恶的距离》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个电视剧了,这部剧应该可以说是台湾最近很少有的,不以偶像剧形式火爆大陆两岸的代剧了。

我看这部剧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模糊。人物很多,人物关系也挺复杂。按照一般的套路来说,这种剧应该是分正派反派两路,双方不断斗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后坏人都被消灭了,皆大欢喜。

但在这里,不是这样的。你很难去定义谁对谁错,谁是正派谁是反派。所有人所有事都不能用简单的正误去判断。

像我就是,一边看一边感叹,这个人说的对,那个人说的也对,都有道理诶。

李晓明在电影院开枪杀人,导致九死二十一伤。宋乔安是其中一位被害者的母亲,在电视台工作,失去儿子后她变得尖锐偏激,家庭关系,工作关系也不断恶化,丈夫刘昭国一次所谓的精神出轨她一直揪着不放。王赦是李晓明的辩护律师,或者可以说他是很多精神病犯人的辩护律师。

李晓文则是李晓明的妹妹,在事件过去三年后来到了宋乔安所在的电视台上班并成为其直系下属。应思悦则是李晓文的房东,她有个导演弟弟叫应思聪,后来因为想拍片擅自闯进幼儿园造成社会恐慌被抓起来随后被诊断为精神**。在被抓进去这段时间辩护律师又是王赦。

人物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主要想讲的人差不多在这了。

对于宋乔安,她很偏激,我作为一个20岁不到的(青少年),不太能够理解到失去儿子给她带来的伤痛是怎样的。我能看到的就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她很优秀,也很可怕。作为受害者家属,她好像特别痛恨犯罪者以及他们的家人。

陈昌杀两个小孩的事件发生后她就派人去找陈昌的母亲追问她的感想之类的,完全不顾**了会有给他母亲带来什么伤害;应思聪闯进幼儿园后,她直接将他定义为精神病并大肆报道,看到来保释思聪的应思悦又是不断地追问,也不管她们如何不知所措的躲闪;一个20岁的少年在街上挥刀伤人她也直接将错全归结在少年身上而不会去挖掘背后的原因,后来少年的母亲带着少年跳河自尽#x2024年;#x2024年;因为受不了社会不问理由、劈头盖脸地责问。李晓文发现她是哥哥案件中其中一个受害者家属时提出辞职,乔安内心虽然也有不舍却还是骂了她一顿不作挽留,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问她为什么,她说:既然要走有什么挽留的必要。

合作伙伴:你不试着去留住一个人你就会越来越孤单的。她说:

我早就是孤单的一个人了。听到这句话我又觉得很心疼。变得偏激消极或许有她自己不对的地方,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她也只是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纵使她觉得李晓明和他的家人必须背负罪恶感而不能好好生活,我们也不能忽略,使她走的越来越偏的那个扳手是犯罪的人,是那件罪行。

这部剧中我最感兴趣也是最好奇的人物是王赦。这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律师,赚钱不多,还专门为所谓的精神病犯罪者辩护。对于上文提到的每一个案件,犯下罪行的人都可以说是十恶不赦,同样剧中的**走向也是一样,认为他们应该被判死刑,放出来只能是危害社会,加剧社会恐慌,而为他们辩护的律师也是缺乏良知的。

但是王赦还是坚持在做这些事。后来他和老婆说,他觉得那些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就不好,没有办法好好读书,甚至没有办法好好睡觉,他们是在被不断否定中长大的。

甚至有时候就会相信,那些在脑袋里面说他们没有出息、没有用的那些人、那些声音,是真的。他说陈昌杀掉的那两个小孩,可能是他想杀掉的,那个小时候的自己,他以为这样自己才会得到解脱,所以他才会听到裁判结果后一直疯狂追问为什么不是死刑。我们没法知道,为什么他一心求死,不直接自杀,而是要以这种方式,我猜,通过判决获得死刑,会不会也是一种他想获得这个社会承认的变相的方式。

或许我们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那些所谓的精神病犯人,当然不应该因此获得免死“精”牌,但是正如王赦所说,他们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他们是罪人,但是他们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人。

我想到了《素媛》的罪犯,素媛的爸爸去监狱里找他的时候,他疯狂叫嚣,我就是不认又能怎么样,你也拿我没办法。突然就觉得这些人好像真的很像。我们只觉得他们丧心病狂,没有人性,可是我们是否也真的想过,是什么导致了丧心病狂的他们的出现。

我们往往只会想,这样的人太可怕了,就该把他们从社会上永远隔离,犯罪就执行死刑,但是,压死骆驼的,其实真的不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是所有的稻草。不论是李晓明、陈昌还是应思聪,他们变成为世人所知的那个模样,都有一个惊人相似的原因,他们想获得世界的瞩目甚至认可,只是这种认可与我们通常认为的认可不太一样。

但是我们有该去责怪谁呢?影片没有给出答案。责怪社会体制吗?

宋乔安说:“挪威的社会福利那么好,还不是除了随机杀人犯?”责怪他们的家庭、父母吗?

李晓明的妈妈说:“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把小孩教坏了。我们家在面摊后面,小孩喜欢躲在自己的房间,那妈妈要管吗,不是说要给孩子独立自我的成长空间吗。

说他爸爸喝酒,他喝酒也就是在处理街坊邻居的事情,去争取大家应有的福利。是我们太自私、太忙,都没时间跟小孩讲话聊天,才会教出这样的**杀人魔吗?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责怪他们本身吗?可是他们走到这个地步本身就是错的,我们不能拿什么“性善论”“性恶论”来解释这样的问题,实在荒谬。那到底是**出了问题,唉呀妈呀,我是想不通。

但是最为可贵的,应该是王赦那样的人吧。因为曾经的自己也是那样,所以更能理解这些走过相似道路的人。并且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而是尽力去帮助他们。

他说:“在我们这样民主法治的社会(差点打成国家我的天,被自己吓到),还是要一味地去用死刑这样粗暴的方式来抚慰人心吗?”所以他一直在努力,找出这些人变成这样的背后的原因,所以他才会一直努力,去为这些人辩护,争取更久的时间来获得更大的发现(或许还是同理心的作用)。

而不是像民众一样,希望直接了当的执行死刑,那样的话,永远还会有下一个李晓明,下一个陈昌。

回到片名《我们与恶的距离》,对它做一个初中语文分析吧,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意思:

1.我们与那些犯下灭绝人性的罪行的人的距离;

2.我们可能作为家人、朋友与我们身边可能那些悄悄有些不一样的人之间的距离以及我们是否有没有、愿不愿意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无形之中拉他们一把;

3.我们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者在逼迫别人的同时,是不是某种意义上也变得和那些坏人一样(就像李晓文和她的父母被**后,曾经工作过的新闻台对他们穷追猛打,使他们不堪其扰,遭受许多攻击时对曾经的同事说:你们杀的人,不比我哥少。

);4.那些犯罪的人又与真正的恶有着怎样的距离;

5.人与人的交往之间是否还存在基本的善意,而不是**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微博热搜是什么,什么就是真的。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 观后感。深夜追剧到现在,其实感触还蛮多的。这是我刚去台湾旅游回来才开始看的,起初是被本剧的口音以及当地习俗吸引,觉得像是看观光片一样有趣,但是看完全剧,发现有好几点值得写下来,刚好也可以和大家做个交流,和结交过台湾的朋友做个印证。观剧的几点感受 1.世界上善与恶,好人与坏人,正面与负...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 观后感。我们与恶的距离 观后感。我们与恶的距离 是一部很特别的电视剧,没有过多的剧集,却又深刻的剖析了罪犯家属 受害者家属 辩护律师 新闻 等各方面人物的心理,善与恶的转变就在弹指一挥间,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一场无差别杀人案发生两年之后,李小明被执行死刑,留给受害者家属的是悲痛...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剧情简介。这部剧改编自台湾近几年的随机杀人案件。剧的开头,李晓明拿枪在电影院扫射,导致9死21伤,后,李晓明并没有为自己辩护,也不配合辩护律师的辩护,所有人都并不清楚,他为什么杀人。剧中还有一起精神障碍患者犯罪案件 陈昌患有精神 症,为了被判死刑以获得解脱,他在公园随机杀害了两名儿童,最终因为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