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发布 2020-04-26 18:51:17 阅读 3868

2023年观后感范文:《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我很难跟别人解释我为什么会喜欢莫扎特。这是很复杂的事情,我并不是一个古典**的爱好者,甚至对古典**说不上很了解。从我开始学长笛开始,我就只能说接触过西方的古典乐。

当时我被逼着练**、比才、莫扎特的曲子,莫扎特的**里有一种纯粹的快乐,让我看着繁复的音符反复地练着双吐也不会觉得烦躁,我就开始关注这个人了。我上了初中,遇到一位很有品位也很有激情的老师,给我推荐了《amadeus》电影。《amadeus》聚焦的是人与环境的矛盾,莫扎特的天真洋溢与周围宫廷的僵化刻板形成了冲突,他的陨落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命中注定。

相比之下的法语版的《摇滚莫扎特》呈现的更多注重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构建,毕竟**剧的表现形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容易刻画。那么法扎给我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莫扎特呢?是一个绝对不会被上流社会所认同的莫扎特:

风流、**、不知进退分寸、有些幼稚的孩子。是的,是一个孩子气的莫扎特,他的父亲给予了他对**的热爱,这结合着他热爱自由的天性,和那种充满了爱意才能有的、发现和热爱一切美的事物的眼睛,整体造就了天才莫扎特。甚至那种风流浪荡其实也可以视为他对女性身上的美的特质的追求,乐而不淫(字面义);他那种不懂进退也更像一种天性未驯而不是轻浮桀骜。

他永远像个孩子,新奇的眼光注视着世界,像是有给不完的爱去给予世间,就如同他心中流淌的**。

但是若仅此而已,他在我眼中也不过是个有着**天赋的孩子而已,而孩子是最经不起成长的。成长——挫折、失去、背叛;这些会逐渐夺走孩子眼里的光,会让他们晨星般闪耀的双眼逐渐暗淡;会让孩子们学会不甘、嫉妒、怨恨;让光芒被掩,让宝石蒙尘,让白纸受污,让一颗颗对真善美渴望而热爱的心灵逐渐封闭,失去感知,然后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可是莫扎特没有。他在曼海姆的求职被拒绝,他在巴黎被世人当做小丑,他失去他的母亲,他发现他一直苦苦思念的心上人只是为了利用他的才华给自己铺路;他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打击以后,他说什么呢?他说“我讨厌这些人……但我决不会屈服,我会一直坚持,坚持到达我的**,直到你的心里!

”紧跟着是抒情唱段《我在玫瑰中沉睡》,这首歌定型了我对莫扎特的印象。他在象征着**、艺术的“玫瑰”中栖息了自己的灵魂,不屈服的火焰在玫瑰丛中永远燃烧。他不会屈服,他不会允许俗世的尘埃沾染他的灵魂、束缚他的自由。

扭曲、冰冷、失望?不,这不是他。他是神,是天才,是永远清澈、坚定、热爱美和自由的**化身。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萨列里这个角色。萨列里一开始的角色作用,我认为是作为一个莫扎特的凡尘对应,去反衬莫扎特的神性。他听得懂莫扎特的**,他是莫扎特的知己,他听得懂一个作品的伟大。

可他毕竟是一个凡人,他没有莫扎特奔放流淌的自由音符,他的拘谨和为人称道的温文尔雅使得世俗接纳了他,称他为大师。他在莫扎特面前感到了自惭形秽,他所有的束缚都在莫扎特的**前冰雪消融,褪。

出一个陶醉崇拜又阴暗得想要独占又想要消灭一切的欲望生物。他是一个凡人啊,会比较,会烦恼,会嫉妒。他越理解**,他就越嫉妒莫扎特的天分。

就在莫扎特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他忍不住了,他动手了——因着凡尘俗事,萨列里消灭了他的爱、他的信仰、他的**,这没有办法,他必须活下去。凡人够肮脏、够下作,所以凡人在世间总能取得胜利。莫扎特是他生命中的一颗亮眼的流星,是天使,是神明,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的自己面上虽然维持着恭谨和气节的平衡以及彬彬有礼的表象,可是蜷缩在内只是一个对权贵奴颜婢膝、对同僚背后耍阴招、对神明一面敬慕一面又暗中谋取他凡尘中位置的一个扭曲的丑恶灵魂。

可他是一个凡人,他本没有致命的意思,可看到莫扎特被逼至穷途末路,他终于耐不住愧疚,上门探望。这探望正衬出莫扎特的神性。即使面对着加害自己的对手萨列里送来的临终关怀,莫扎特的妻子,凡人康斯坦斯,做了可以理解的事情,要将人赶走。

可莫扎特没有,他挣扎着从床上蹒跚着下来,呼唤着萨列里的名字:“安东尼奥……是你吗?”他从未怨恨过萨列里,凡尘的那些即使将要夺走他的生命,他也从未怨恨。

他包容了自己的敌人,因为他心里有更重要的事情,这事情即使濒临死亡也让他眷恋着、不舍着:他未完成的曲谱,他的**。他给萨列里尊敬,因为萨列里听得懂他的**。

萨列里惭愧了。两人最终在一份对**的真诚中达成了和解。而莫扎特也走近了自己的死亡。

面对死亡,他是释然的:他曾尽情地歌唱过、书写过自己的**。他觉得无悔了,可他或许不知道:

他的音。

乐载着他,终于超越了尘世,达到了彼岸的永恒,嘲讽了死亡,愚弄了时光。随着他的身影缓缓虚化、消失,幕布拉上,一个属于神明的生灵回到了他原本的位置:河流归海,玫瑰凋落,晨曦轻吻面颊,新芽叶尖露珠蒸发,早春清风擦过发端,飘向远方……

这是我所深爱的莫扎特的形象。无论什么苦难降临在他的身上,他的**永远青春、阳光、清澈而纯粹……它是永恒,是莫扎特,是**,是艺术。套用歌德在《浮士德》里的一句话:

伟大的艺术女神,指引我们永恒向上。

《莫扎特》观后感

一 莫扎特与萨里艾利对 的态度不同。影片中莫扎特的形象是不完美的,他童心未泯,单纯至极,常常发出常人不可理解甚至在旁人看来有点神经质的狂笑。从表面上看,不具备 家所应当具备的高雅体统,体面大方的素质。他还有一个不好的特点,自大轻浮,在任何人,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一个涉世未深,童心未泯,永远也长不大的充...

莫扎特观后感

凡人与天才。通过钢琴鉴赏课的学习,我认识了莫扎特,然而通过 莫扎特传 这部电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莫扎特的一生 使我们在对他的身世进行感叹不已的时候,更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首先,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 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当...

莫扎特观后感

神童 莫扎特。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 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1762年,年仅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 维也纳 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并获得成功。可是,在鲜花 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 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