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一些关于天门山和西湖的**或者录像,制作课件,供学生直观认识。
学生准备:搜集一些作者写过或者其他关于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望天门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朗读研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出示ppt,让学生再次了解一下作者)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引导学生背出之前所学的古诗,如《望芦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2. 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那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出示板书,并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a.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b.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c.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d.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e.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体会诗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被浩荡的楚江隔断,分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楚江向东流到这里拐了一个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拔地而起,小船像一片柳叶从太阳那边漂过来。
a.课件出示,体会“相对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好处所在。
b.读诗句,你体会出什么?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幅画面是动的画面、变化的画面。)
c.再次演示,读出动感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在****天门山的,再次体会天门山的壮观画面。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3.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 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 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赏美景,揭诗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吗?(西湖)。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西湖景色”;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
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湖”)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简介苏轼)
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
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赏“西湖之晴”。
齐读诗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什么时候,**怎么样了?
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想象说话: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
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
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赏“西湖之雨”。
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想象说话: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
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生自由练读。
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水光潋滟山色空蒙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晴雨。
两种“感觉”都很妙:__方好亦奇___
三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两首》
题目时间 课型。古诗两首。节次第一课时。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单元精读课文。授课对象。三年级 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学。课标分析。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培养热爱祖国 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21课
品味经典感受山水之美。21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安徽省阜南县行者有言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 体验 积累。另外...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古诗两首》教案 3
望天门山。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能力目标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