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大路中学秋季期末检测。
八年级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汉字写拼音(4分)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板画。
1 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晶莹参差( )
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改为。2.古诗文默写。(10分)
1衣冠简朴古风存。
2松间沙路净无泥。
3自将磨洗认前朝。
4)伤心秦汉经行处。
5)《过零丁洋》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
6)退休老师伍宗怡离岗不离心,退休不退职,仍然时时处处关心少年儿童,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用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相关诗句填写)
7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宋)周敦颐)
8)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刘禹锡)
3.篇段积累——默写杜甫《望岳》的颔联和颈联。(4分)
4.名著阅读(4分,每空1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
”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
”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把这金宝装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1)请填写上面的空格,这人后来也上了梁山,他的绰号是什么?
姓名绰号。2)请写出七个贩枣人中的任意两个人名。
5.语言运用——在下面的横线中,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6、语言运用——按要求转换句子。(4分)
1)这本书的内容人人都说好。
①双重否定句。
②反问句: 。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的命运(12分)
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
眼看泥沼已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正在焦急地寻找走失的儿子。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忽然闯入绅士的视线。
“这是你的儿子吗?”弗莱明点点头。绅士说:
“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2023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7.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8.第⑥段中“第一次”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3分)
9、请赏析第 ⑥段划线句子中的“紧紧握住”这一短语的表达效果。(2分)
10.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
11、联系文意谈谈你读后的感想。(2分)
二)、“知入”与“知出”——张运辅(12分)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1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2分)
16.第⑤段加点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三)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10分)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2023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
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 积累与运用。26分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分 1 中文汉字,集形体 声音和词义于一体,它独具m i 力,犹如一个奇妙绚丽的大花园,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gu 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2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
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 下面题目中均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择。共10分,每题2分 1.加点字读音有错的是 a.萎谢 w i 刹那 sh 旁逸斜出 y b.灼伤 zhu 无垠 y n 坦荡如砥 d c.分泌 m 星宿 xi 恹恹欲睡 y n d.花卉 hu 虬枝 qi 可歌可泣 q 2.词语中字形有错的是 a.开垦荒地鸿雁...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10 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三 内容 全册 一 基础 34分 1 默写 12分 1 苏轼 水调歌头 中表达作者美好愿望的两句是。2分 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分 3 赤壁 杜牧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2分 4 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