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对比

发布 2020-10-01 06:08:28 阅读 1677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对比。

作者:左翼唐俊文范蒙蒙。

**:《科学与财富》2024年第08期。

摘要:大多数人认识曹操,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人物形象塑造更是达到了文学史上的巅峰。

在作者笔下,曹操的奸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万千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贪欲和权势欲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用“假仁假义”网罗人才,为他所用。以至于我读完《三国演义》之后对曹操很难产生好感,但我对曹操有了不同的看法,是在读过《三国志》之后,从《三国志》里我们看到的曹操文治武功。

这两部作品中的曹操差别很大,诸多原因使两部作品中的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如此的差异。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曹操;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太尉桥玄所赏识,不为豪强,除暴安良,但依然不改奸雄本色。他行刺董卓不成逃离京都,途中因猜忌心过重杀了吕伯奢一家,并连出门买就归来的吕伯奢一并杀死。且口出狂言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一家与曹操一家乃是世交,仅凭狐疑猜测就将别人一家杀死,这种残忍又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显露出来。

曹操对待家人与朋友也不离谎言与欺瞒,对手下更是老练奸猾。大家都知道割发待首的故事,这便是较有代表的例子之一。曹操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可是曹操在过麦田时却因马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随即叫来行军主薄,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

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人急忙阻止。在郭嘉以春秋大义“法不加尊”的劝阻下,操沉吟良久,乃曰:

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即借郭嘉的话,轻轻将死罪抛开。于是拔剑割发,游示三军。

此番作为让他赢得了三点美名:其一,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为自己定罪,表明他要带头执行军令;其二,他拔剑自刎,表明自己严明法度;最后在郭嘉的劝导下,他沉吟良久割发代首。此一石三鸟之计,既保住了自家性命,又赢得了严明法度的美名,使得“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更是得到了百姓的谅解。

在**的如此描写之下,一个奸猾老练的弄权者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曹操对手下兵士百姓都能有如此手段,对待能臣良将更是手段高超。在曹操遇到人才并想将其留为己用时,就会想尽办法笼络,也会用些奸诈手段。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

三国志 和 三国演义 有什么不同?三国志 是一部记载魏 蜀 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 三十卷,蜀书 十五卷,吴书 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 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陈寿所著的 三国志 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

三国志 和 三国演义 有什么不同?三国志 是一部记载魏 蜀 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 三十卷,蜀书 十五卷,吴书 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 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是西晋初的陈寿。陈寿所著的 三国志 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

三国演义曹操

曹操派裴潜做代郡太守,降服了乌丸三单于的叛乱。后来召裴潜回京,称赞他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 我对百姓虽然宽容,对少数民族却严峻。如今接替我的人必定认为我治理过严,而对少数民族更加宽容施恩 少数民族向来骄横任性,政策过宽他们必定骄纵,骄纵之后又要让他们畏惧法律,这就是不满 背叛产生的原因。根据形势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