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城乡规划建设的转型之策

发布 2020-07-02 15:03:28 阅读 5268

改革开放以来,x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的创新发展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城乡差距扩大逐渐明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人口压力等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转型的主要矛盾,促使城乡规划进入了转型提升期,在这种形势下城乡规划转型已成为社会发展一大趋势。

立足特色发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x全省南北区域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需打破传统发展区域板块束缚,促进区域融合、协同发展,赋予全省空间发展新动能。

统筹谋划区域板块特色功能。深化落实全省“1+3”功能区战略,以功能板块特色发展为导向,促进省域南北融合、东西互动,向高水平均衡发展迈进。适时启动《x省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深入落实全省空间发展新格局,引导生产要素差别化配置。

明晰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格局,编制相应的次区域空间规划,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化、基础设施、空间管制等配套政策,引导区域板块特色化发展。

深化省域特色空间体系建设。落实《x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的要求,加强相关内容在法定规划中的传导与落实。细化特色保护、特色彰显、特色塑造的具体要求。

以特色发展为核心,对区域发展的相关特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特色空间。通过规划编制、设施配置、环境保育、品牌推广等方式,为丘陵地区、里下河地区、江淮地区等拥有良好山水资源的地区导入发展动能。

建立省域城乡特色空间培育制度。以城乡特色空间塑造为抓手,加强对特色小城镇、特色田园乡村以及城乡魅力特色区的精准引导和精雕细琢,增强城乡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城市特色风貌区、特色小城镇、特色田园乡村申报遴选工作,引导全省城乡建设进入提高质量、提升品质新阶段。

以省域风景路体系为纽带,促进南北、东西联动发展。通过区域性风景路串联全省南北、东西的特色城镇、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资源,形成连通性强的省域风景路网,通过优化资源组合、设施配置,以及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若干条具有全省品牌美誉度的特色发展廊道地区,增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要素联系。

培育创新空间体系,促进“创新x”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x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创新载体多样,创新资源丰富,同时也存在创新发展能力区域不平衡等短板,需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步伐,提升“创新x”发展水平。

推动城市创新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强调系统化思维,整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优势,在全省层面协调推进跨区域科创走廊建设。推动宁镇沿g312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创新能力。

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的经验,推动沪宁沿线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带发展和沿线创新空间规划建设。完善《南京都市圈规划》,放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平台的创新效应;探索江淮生态经济区创新、绿色发展方式;优化整合沿海经济带各市规划,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徐州都市圈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创新辐射能力和中心城市地位。

促进园区转型与更新,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总结全省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创新空间载体的发展经验。借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科技园等先进园区经验,加快以园区为创新载体的各类空间转型及功能更新,推动各类园区编制转型发展规划,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挖掘城市创新潜力,推动老城存量空间有机更新,在全省开展创新示范空间规划建设,提高城市创新发展能力。

培育“微创”新空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开放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开展城市“微创”空间的规划引导和建设支持。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为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有特色的工作空间、生活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面向美好生活需求,引导城乡规划转型。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从优化空间要素供给结构、提升空间品质、改革空间供给与管理制度和创新空间规划技术等方面进行提升,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优化空间要素供给结构,完善公共空间体系。创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统筹城市各类空间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城市宜居生活圈规划、活力空间规划、慢跑道规划、自行车道规划、老龄化设施布局规划,探索银发社区、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微改造、智慧社区等的新类型规划编制,引导存量空间生活化营造。

在《x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更具实施性的乡村建设规划,推进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地区振兴和功能转型。

改革空间供给与管理制度,激活存量空间潜力。从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上进一步释放空间要素布局和使用管理的弹性,通过编制共享停车设施、物流集散点、用地兼容性规划等,顺应新型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需求,提高生活便捷性。总结推广海绵城市省级试点经验,编制综合防灾疏散场地规划、文体休闲主题公园体系规划等,通过用地兼容与功能复合的方式,弥补各类配套设施、公共绿地、市政交通设施等公益性设施的缺口,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状况,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推进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加强对南京、苏州、徐州、南通、镇江、宿迁等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工作的督促指导。结合试点推动各市(县)分层次、有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设计。

鼓励生态性城市设计、历史性城市设计、更新性城市设计等多形式的城市设计创新。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总体格局,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指标中;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城市设计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将城市设计要求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平台。

创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空间要素精准供给和精细化管理。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公众参与中的应用,更加充分了解公众需求和空间行为特征,实现空间要素的精准供给,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开性。推进市县“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建设,整合各类空间规划,形成全域覆盖、要素叠加的“一张蓝图”和空间管理信息平台,为规划编制、审查、监督、评估、服务等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手段支撑。

构建生态空间体系,保障x绿色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从省域到城域层面系统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空间体系,为x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构建区域自然生态空间体系。贯彻“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要求,组织开展全省重要自然保护地的普查及违法建设清理整顿工作,以江北“七湖”水网地区永续绿心、沿江沿海岸线、太湖流域、苏南丘陵、重要生态廊道等省域重要生态景观资源为核心,梳理全省重要的结构性生态空间,组织开展具备成为或培育成为国家公园地区的评估工作,建立x省国家公园培育名录。完善生态空间管控,试点推进重要区域生态控制线划定,制定城市生态控制线划定原则和方法,指导各市县开展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

深化落实《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24年)》《苏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苏北苏中水乡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15—2024年)》《苏南丘陵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14—2024年)》等规划要求,推进苏北苏中水乡地区、苏南丘陵地区生态空间整体保护研究与规划编制。

构建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落实城市生态特色标识,推动全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与建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分级分类对全省各类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生态化建设情况进行普查,对产出效益低、环境污染大的园区撤并、关闭、改造,开展全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与创建,研究全省工业园区布局调整方案、生态化改造措施,高起点制定进园企业门槛。

推动城市生态修复与利用。对城市及其周边的山体、河道、湖泊、滩荡、海域、岛屿等,进行生态问题和修复必要性的普查,适时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主要包括:

落实“去产能”要求带来的重化、钢铁等企业用地再利用,开展土壤污染风向评价,制定修复与利用规划;分“总、控、行”三阶段,“规、建、管、运”一体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创建绿色转型示范,构建高端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开展全省矿山宕口调查,开展生态修复与利用专项规划;结合黑臭水体整治和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水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活化文化空间载体,彰显x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把文化建设融入城乡发展战略,充分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活化文化空间载体。

探索历史文化村落区域性分类与集群式保护。参照国家相关评价标准,从区域层面整合同质性较强的村落,建构结合地域背景的实践性较强的评价体系,为x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甄别与重点遴选提供支撑。系统厘清区域内历史文化村落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确定村落的集群保护体系,编制因地制宜的集群式保护规划,制定针对性保护与利用策略,实现对x历史文化村落的常态化保护。

研究人居型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规划。**x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鼓励各地适时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结合新的保护目标开展保护规划修编,为历史城镇的保护增加持久的内部推动力。

推动历史建筑的认定与活化利用。根据x文化分区、各地建筑流派差异等,指导各地建立历史建筑评估认定的标准,积极推动各地历史建筑认定工作。鼓励各城市选取试点对历史建筑加以活化利用,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优秀近现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的结合,利用历史建筑开展相应的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收藏展示及其他形式的特色经营活动。

加强文化场景的营造。在城乡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地域、场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并将这些要素融合到空间设计与改造中。鼓励将物质空间与人文内容结合,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古今交融的文化场景空间。

通过文化场景的营造提高对创新创业人群的吸引力,以文化场景来讲述、传承城乡文化,让公众更加具有参与感。

城乡规划心得体会 2

深入学习贯彻 城乡规划法 开创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年 月 日,备受期待与关注的 城乡规划法 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自 年 月 日起施行,现行 城市规划法 同时废止。从 城市规划法 到 城乡规划法 中国正在打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新时代。如何正确贯...

城乡规划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城乡规划实习,为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增添了不少新鲜的活力!最后,感谢学校和唐山市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分享心得体会。下面是美文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城乡规划实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得益于xx市规划管理局对人才培养的大力重视,我有幸参加了城市规划培训班。二十天的...

城乡规划实习心得体会饭

城乡规划实习心得体会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其他工作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追求卓越,拒绝平庸。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播种希望,收获成功 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下面是整理关于城乡规划编撰实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城乡规划自修心得体会。导入所学习的来专业知识了解城市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