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征文 安全的注解

发布 2020-04-25 17:13:28 阅读 6799

安全的注解。

我手边有一本《发生炉煤气安全管理规程》,薄薄的,封面已微微有些泛黄。它陪伴我十五年了,可我依然没有读完它。也许在别人看来它只是几页白纸黑字罢了,可在我的眼里它却是那样的沉重。

每次打开它,我都会看到一个个满身鲜血噙着泪光的英灵向我泣诉着那一条条规程辛酸的历史……

第五十八条是这样的:蒸汽管道与煤气管道联通处宜用软管联接,不用时予以切断,以免相互串通。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哼,一根软管也值得写进规程?

”是啊,一根软管确实是太小了。可是当你知道这根软管曾埋葬了多少个鲜活的生命时,也许你就不会这么看了吧。记得那年夏天特别热,劳作了一天的工人们三三两两的走进澡堂想让水花冲去一身的疲惫。

可他们这一进去就再也没出来过。直到有一个因加班而姗姗来迟的工人推开门闻到了一股煤气味才意识到出事了。当我看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被赤裸裸的摆放在树荫下无奈的等待着呼啸而来的救护车时,我感到生命原来竟是这样的渺小,这样的脆弱。

事故的原因就是那根罪恶的胶皮软管。它完成了煤气管道和蒸汽管道的联接,用于切断的阀门封闭不严,突然的蒸汽就停了,于是被压抑了太久的煤气迅速地通过蒸汽管道在澡堂弥漫,弥漫,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以致人们倒下时还不知道是谁夺走了自己的生命。朋友们,看到这里,也许你们下次再看到吹扫后依然联接着的软管不会无动于衷了吧。

那么在这次事故中倒下的冤魂也许会得到一丝丝的安慰。

规程第十二条规定:发生炉水套和搅拌器宜用软化水。,同时被刻在记忆里的还有两俱血肉模糊的尸体,以及重伤六人,轻伤七人,以及他们亲属绝望的泪珠。

事故最初的原因是那台发生炉长期使用的是混浊的井水。不能否认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操作的失误和管理的混乱,但我相信一个稍有良知和常识的管理者如果能够处处遵守规程,不在发生炉水套中使用井水,那么水套就不会破裂,空气也不会进入炉体,也不会发生**,数吨重的炉体也不会飞行八十多米砸上附近那家焊接设备厂的大楼,飞溅的炭粒也不会引燃那幢宿舍楼,也不会有那么多哭泣的冤魂。我无法抚慰那些死者和伤者,但我无时不刻不感到那些如炬的目光在向我呼喊:

当心啊,当心啊……

打开一本本事故案例,那一桩桩事故让我痛心。回首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件事故,让我一次次心痛。而在每次悸痛之后,我发现没有一次事故不是因为违反了规程。

有人说,那次事故是偶然的。然而,透过一个个偶然的背后,没有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吗?我过去有一个徒弟叫小汪,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

那次他在发生炉顶进行捅煤作业。就在煤被捅开的一瞬,煤气涌了出来,他窒息了。然后他从高空坠落,头部撞在水泥地板上,颅骨骨折。

不少人说,过去我也是那样做的,他运气不好。真的是他运气不好吗?他没有带安全带,没有带呼吸器,安全帽的绳子没系好,这也是他的运气不好吗?

如果他按规程中规定的那样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佩好呼吸器那么他还会运气不好吗?

做为一个公民,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准绳。触犯了他,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做为一个岗位上的工人,规范就是岗位上的法律,甚至他比法律更具有效力。

触犯了法律,还可以被宣判,还可以通过劳动改造来恕罪。可触犯了规范,你就会被立即执行,无论你有罪无罪,你不可以申辩,不可以痛悔。我所从事的煤气工作是项极其危险的工作。

要一个人死亡,它只需要七秒钟。煤气**瞬间产生的气流速度是10000米/秒。这就更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以规范为准绳。

我的那本《发生炉煤气安全管理规程》,薄薄的,封面已微微有些泛黄。我已把它烂熟于心。可是我读懂了吗?我不敢说。但是每次看到它,我不会说那只是几页黑纸白字罢了。

安全生产征文安全与我们同行

施工安全 关乎生命的责任。郑锐。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更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尤其是我们做隧道和桥梁工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各种悲伤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我们需警钟长鸣。严把质量 安全关,从工作细节做起,提高安全意识。作为一名产品调试人员,我的工作主要是在一线作业现场,在这里还是说说作业现场安全生...

安全生产征文安全与我们同行

数字 系 摘要 如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作为重要的工具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对于学校来说,计算机更是成了老师教学 学生实习的重要工具,学校机房管理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多数学校每个机房里的计算机数量都很多,再加上机房的频繁使用,这就使得机房的安全管理成为了一...

安全生产征文安全与我们同行

下面,就是要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在一线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极高的综合安全素质。我们说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其实有很多方面,诸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奖惩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等等,都是很好很实效的方法。在这里我还是想针对我们调试工作的特点说一下如何在作业现场更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