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增强科技实力打造科技平台推进科技服务提高科技竞争力。
一、学校概况。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扎实推进,部分学科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为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和“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学校现有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其中2/3为非师范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38人。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图书馆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分布和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八十年的历史嬗递,馆藏文献建设基本一脉相承,馆藏文献总量300余万册,藏书范围涵盖科技诸多学科。科技核心检索刊物连续性强。
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我校都有收藏。美国的《化学文摘》从2023年创刊起一直收藏至今。学校现有中外文电子资源库28种,其中外文数据库14种,主要有:
美国生物文摘、elsevier sdos、springer link、ebsco、john wiley、ca on cd等。另有试用数据库20余种,我校科技发展所需的信息检索、查询和科技查新基本能满足需要。
二、80年建设科技事业扎实推进。
自2023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学校积极转变工作方向,2023年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把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校科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的工作理念,以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学校发展和科研人员为宗旨,以制度创新和改革为动力,以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核心,以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高级别项目立项和实施、高水平创新成果培育、高效益社会服务为重点。经过不懈努力,我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为实现学校“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增添了新内涵。
1、 坚持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激励机制,促进科学研究健康发展。
2023年学校就成立了产业科研处,后改为科研科隶属教务处,2023年正式成立科研处,专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近年来,根据科研工作的发展现状,学校以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前提,以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项目产出为目标,以促进学科发展为宗旨,对我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在激励机制改革方面,学校先后出台并修订完善了《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及研究课题奖励暂行办法》等奖励政策,实行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1:
1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大了学校对科研成果奖励的投入力度。相继设立了校级“青年**”、“专项**”、“出版**”、“博士启动**”、“校级创新团队”、“校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对学校优势科研方向进行了重点培育和激励,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性,推动了我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重点加大了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了科研管理体制,以制度保证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进行。
先后颁布了《安徽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等18个科研管理文件,建立并完善了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系,保证了我校的科研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科研管理的长效机制已初步形成。
2、以高素质创新团队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健全的科技平台是科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一直十分重视科研机构的建设。自2023年以后的10年间,为了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学校先后成立了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还设立了安徽地理、动物、植物等研究室和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应用中心、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时我校科研机构的框架,为我校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 “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强化应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学科平台,提高学科水平”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以文、理、教育为主,法、经、管、工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加快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了学科综合性,实现优秀学科建设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学校已有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其中b类重点学科17个、a类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校级重点学科已发展到28个;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我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也取得了新发展,现有2个省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这些高水平科技平台为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讯支撑,汇聚了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科技研究人才、整合了科技优势资源和力量。
3、不断拓展交流空间融入世界发展。
为及时了解各学科研究动态,学校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院、系、所、中心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校科学研究在全省、全国的影响,拓展学校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积极鼓励召开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和省级重点学科的院、系及专职研究机构,每2-3年至少召开一次国际或国内重大学术会议;10年来,学校举办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150余次。学校设立了学术交流**,在经费上给予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一定的支持。
三、80年发展科技成就硕果累累。
安徽师范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不懈努力,促进了学校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出版、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要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方面:
多年来,学校一直高度注重对学术成果的培育,通过改革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与激励机制,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显示度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追求**发表数量到追求**质量和影响因子转变,从追求国内领先到追求国际领先转变,形成了一批有我校特色的品牌优秀成果。
2023年后的10年期间,化学系编写教材《工业化学》,生物系陈壁辉教授的《珍贵动物扬子鳄》,查啸虎教授主持的《安徽植物志》,地理系编写的《安徽农业地理》、《安徽植被》、《安徽旅游》,物理系参与编写的《大学物理自学丛书》,数学系罗嵩龄、许依群、徐定宥参与翻译的英文拓扑学教材《拓扑学导论》与《拓扑学基本教程》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方面,物理系教师仅在两年里,完成28篇**先后在英国《物理杂志》、民主德国《固体物理》以及国内的《科学通报》、《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其中《有限温度和有限化学势下规范理论的热力学性质ii》、《广义相对论中静态荷电球体的精确解》和《高阶的nielsen方程》、《大气压行波激励氮分子激光器》等**颇具影响。杜宜瑾教授的“凝聚态理论”研究**14篇皆被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其中10篇分别收入英国《物理文摘杂志》、《固态文摘杂志》和美国《中国物理学杂志》(英文版)。
据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23年中国科技**统计与分析报告》:2023年度安徽地区高校发表的科技**被国际知名的世界性重要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p(科学评论索引)收集的共216篇,其中中国科技大学196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名);安徽地区其他高校共20篇,安徽师范大学10篇,居全国高校第74位。2023年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中心以sci光盘为检索对象,编印了“世界高校**产出排名榜”(科技)资料,资料中将我国各高等学校(含大专)1988—2023年各年度被sci收录**情况进行了统计排序。
我校在连续三年的排名榜上均位居华东地区省属重点师大的首位。近5年,学校发表的学术**、学术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增长,共发表国家级以上科研**3887篇, scie收录**478篇,出版各类著作及教材620部。根据中国科技信息情报所2023年度发布信息,我校scie**同类机构排名99位,sci被引用数量和次数同类机构排名74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2023年中国大学前100名最新排名,我校理学排名第43位(2023年排名第50位)。
成果获奖方面:
我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校情和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大力鼓励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树立精品和高显示度成果意识,对获奖成果在政策支持和奖励提升上不断加大力度,对科研成果进行了积极整合,获得了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多个奖项,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1979—2023年间,化学系积极开展镧系金属有机化学的理论研究,先后在国内一级杂志上发表**4篇,其中一篇被编入《稀土开发与应用的新成就》(英文版)。生物系先后发表科学**70余篇,七项成果荣获省科技成果奖。数学系丁万鼎的《紧邻速度函数的拟可逆测度》、《有限随机场的一个动模型》、《无务质点马尔可夫过程与q过程》,莫嘉琪的“抛物型方程第三边值问题的积分算子方法”和“奇异椭圆型方程的diriehet”都曾获国家或省级奖项。
2023年,生物系陈璧辉教授主持的“扬子鳄生态研究”获国家科技奖四等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也是第三届科技奖我省唯一的获奖项目。2023年,安徽省第三次科技进步奖评审,我校以7项获奖成果居全省各高校获奖项目数之首。这是我省科技进步奖第一次在这个领域内颁奖,在奖励的23项成果中,我校占30%。
其中地理系主持研究的《安徽植被》是唯一入选的二等奖,也是我校首次荣获的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年我校有五项科技成果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2023年以来,我校10余项成果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现为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3项,分别是王绍武教授主持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合成、性质与结构 ”(2023年)、吴孝兵教授主持的“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2023年)及王伦教授主持的“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发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2023年)。
科研项目方面:
多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信息交流,积极拓宽项目申报的渠道,高度重视与国家自然**委、国家社科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联系,利用优势和特色学科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在项目执行中加强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60年发展成就辉煌
作者 张春林。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第27期。60年来,特别是 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 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 人民 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新疆的面貌发生了翻...
60年湖北商务事业发展成就辉煌
周先旺2009年第10期 经济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全方位 宽领域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 合理利用外资,广泛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扩大内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坚持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湖北商务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促进湖北经济社会...
新中国辉煌巨变60年城市发展篇
60年,于历史,是弹指一挥间 60年,于xx,是日新月异让人喜。斗转星移,往事如歌。回首60年,江南小城xx如今已成了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高大全 刷新城市面容。xx市城建档案馆。翻阅着已经显得发黄的旧 记者心里不时感叹 啊,这就是60年前的xx?抚今追昔,xx的面貌何止天翻地覆!xx长高了。上世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