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感怀东理情

发布 2020-04-14 02:40:28 阅读 6326

“莫到懒起画眉时,风拂西湖两岸枝。啷啷斋儿青台上,未觉鬓髻露沾湿”这是我研究生复试时写的一首诗,也是我对东华理工大学的第一印象——清新典雅,秀气可人,精致中不失大气,古朴中饱含激情,虽是一所理工院校,但一草一木中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研究生到一所新的大学,没有了本科生的好奇与幻想,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学习与深造的姿态探寻这所学校的文化,汲取这所学校的知识养分。初到东理,我被充溢在这所学校里浓厚的核军工文化传统深深吸引。东华理工学子身上少有大城市学生的浮躁与散漫,却有难得的质朴和吃苦耐劳。

清晨,西湖岸边,操场上,公园里,到处可见晨读的身影;教室里,图书馆,也坐满了为考研,为考公务员而努力的学生。这些,在其他高校也很常见,但作为一种几乎是“全民”性质的行为,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随着对东理的了解我知道,学校很多专业的学生每年寒暑假都要随导师出野外,或是新疆,或是广西,或是鄱阳湖,或是南海,风餐露宿、大漠戈壁,他们没有怨言,而是充分享受这种“别致”的磨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我所就读的文法与艺术学院是一个拥有优秀师资和浓厚戏剧戏曲文化底蕴的学院,每一位硕导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尽管学院招收研究生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每一位导师都倾其所有地教导和点拨自己的学生。我有感于黄振林院长的博学睿智和对学术的一丝不苟。

听黄院长的课就像在读一首悠长的诗,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够完全领悟其中的滋味;我有感于黄建荣博士的慈父般关爱,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对我们这些研究生关怀备至。记忆非常深刻的一次,在自我介绍中,我说过我本科就读于福建,在课堂上讲到闽籍诗人的时候,他便笑着说,“他还是行忠的半个老乡呢”;我有感于李儒俊书记的聪颖和工作魄力,也正是李书记的信任和关怀,让我的研究生生涯和本科生辅导员挂上了钩。当然,我有感于我的硕导,陈平辉教授,他平和可爱,思维敏捷,知识相当丰富,总会在教学和交流中冒出新颖而独到的看法。

每一次与导师的交谈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从他身上,我不但开阔了学习视野,更学会了为人处世的一种泰然和大气。

有时候,我笑称,我对东华理工的情感是最全面的,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在南区住过,在本部学习过,在北区工作过,还有到南昌校区交流过。东理的每一个区域我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总总独特的回忆源于一次难得的机遇,我有幸成为文法与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辅导员。

说是偶然,或许也是必然。研一的时候我便竞选学生辅导员,但由于工作经验不够,没能被选上。研二的一天,接到李书记的**,问我是否敢接下学院10级新生辅导员的工作,我毫不犹豫地应下了,于是便有了一年的北区经历。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李书记的信任,也非常感谢学工处和北区宿管中心老师的支持。

在我看来,学校北区是一个比较独立而又比较安静的地方。文法与艺术学院10级二本汉语言文学、法学、广告三个专业七个班共计214人在北区生活,如何安全妥善地管理这批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成为我工作的中心。学院似乎给了我在北区的“无限权力”,各项工作的落实,学院都重点关照。

出于一种对学院的感恩和对学生的负责,我尽量做到无微不至。入住学生宿舍,每天坚持检查早操、晚自习,每周坚持下寝室,每周两天的辅导员接待日,组建辅导员助理团队等等,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学生们走在一块。并通过和学生打球、郊游、组建文化沙龙,给学生开设讲座的机会,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一年下来,一个班获得了校十佳团支部,七个班四级平均通过率达到60%左右,广告学专业更是高达70%。

文法与艺术学院“分家”后,还是李书记,把我要到了艺术学院,接管10和11级艺术设计学生,并协助学院学团办、分团委工作。这次变更,让我在原来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接触到了学工和团委工作,让我对学生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最难忘的是协助贺老师带队赴黎川暑期社会实践,我有幸协助统筹各项工作并负责新闻宣传一块,更使我在工作能力上得到迅速提升。

在东华理工的每一次经历,我都以东理人的身份感怀着。如果说,三年前,我身上带着浓厚的福建色彩和闽江学院情调,现在,我已经完全学会了和适应了东华理工式的思维,融入了东理的文化——学习中精益求精,踏实谨慎;工作中把握大局,注意细节,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生活中吃苦耐劳,朴实无华,充满朝气,勤俭自强。

一次和校团委周书记交谈,她说很多人在关注和关心我,我万分感激。

感怀东理的点点滴滴,感谢东理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