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级经济基础笔记

发布 2020-02-17 04:27:28 阅读 3649

2023年初级经济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1、 人的劳动,既劳动力的支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

2、 劳动资料,既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生产工具最重要。

3、 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树木、煤层、矿石;一类是经过人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

生产力的构成:人、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

起决定作用的环节: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

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分配和交换。

最终目的和动力是:消费。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社会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1、生产资料私有制 2、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原始社会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互相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奴隶社会制度: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奴隶在奴隶主或监工的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

资本主义社制度: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是形态。

自然经济: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目的: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 、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

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

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资本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核心。

劳动市场是要素市场中最能动的市场。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经济联系功能 3、利益调整功能 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社会评价功能。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市场经济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的。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须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经济体制除了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经济体制的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活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有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①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②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④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两种表示方法:1、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的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3、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商品**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世界货币的职能:1、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 2、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差额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

商品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的规律: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特点: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产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1、 垄断代替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产生。

2、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 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日趋激烈。

垄断组织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垄断组织主要通过垄断**实现的垄断利润,其**主要有:1、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通过对外扩张、资本输出、不等价交换等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的一部分财富。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即金融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形式:

1、 通过国家直接掌握的国家垄断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2、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形成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3、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采取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计划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

1、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主要表现: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法制化程度提高、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大加强)

4、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措施有: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 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 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 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经济上仍然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

2023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学习笔记国际收支

职业培训教育网 2012 10 12 13 59 大中小 我要纠错 本文主要介绍2012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七章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学习笔记,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好的全面了解2012年经济师考试的相关重点!国际收支。一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考试内容 国际收支的概念 掌...

2023年初级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2011年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汇总。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 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要素。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 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

2023年初级经济基础知识 题库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1.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d a.消费 b.交换 c.分配 d.生产。2.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 b a.社会文明水平 b.社会经济制度 c.市场发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 c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